字典翻译 语文 练习题 课后练习 《短文两篇》问题探究

《短文两篇》问题探究

课后练习   2025-01-12

1、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

《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

者先用新颖的,易为人们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是说,房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却是高尚的。“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扬子云在简陋的亭子里写出了《太玄经》。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名闻于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内涵。

2、《陋室铭》为什么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主要是因为本文的艺术手法独特,作者的构思巧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刘郎才气。

首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比”,就是用具体事物作比,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比喻;“兴”,手法上和“比”相同,但主要是前一句的出现为了引出后一句。例如本文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如开头几句排比,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文势。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如中间的六句对偶。

同时,本文押韵严格,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齐美的佳作,所以能传颂不衰,脍炙人口,成为千古赞誉的名篇。

3、《爱莲说》中三次写到菊、牡丹,这是不是喧宾夺主了?

作者三次写到菊、牡丹主要是来衬托莲花,并不是喧宾夺主。

第一次写菊、牡丹,然后写自己“独爱莲”。这是用别人的喜好来陪衬自己的喜好,实际上为了说明自己人品的高洁。

第二次是写菊、牡丹自身特性:菊为隐逸者,牡丹为富贵者。而莲是君子。这里对三种花进行了概括性的揭示。作者把莲放在最后说,突出了莲在自己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而菊、牡丹只起陪衬作用。

最后作者又回到第一次出现的“爱菊”、“爱牡丹”的角度再次申明自己的“莲之爱”,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旨。

虽然三次写到菊、牡丹,但每一次都是为陪衬莲而写的,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洁和端庄的品格,也写出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鄙弃和厌恶。

4、在《爱莲说》中,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者爱莲花,不仅是因为它外表的可爱,更重要的是其品格的可贵,这也正是作者倾心追求并已达到的人生境界。

在文中,作者直接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可爱形状的同时,将感受也融入其中,形神兼备。

“出淤泥而不染”,好一种洁身自好的凛然正气;“濯清涟而不妖”,好一种不孤高自许的端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现其内心通达,行为方正,处世正派,待人耿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表现其志洁行廉,德声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写出了它庄重大方的仪态。如此之“莲”,不仅作者爱,就连我们也不能不爱。

“莲,花之君子者也”,点明莲花的比喻义,莲花就是君子!作者赋予它以人的性格特征,发掘出了社会含意。正因如此,作者独爱着“莲”。

5、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同点:二者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就是借一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两篇短文都托所写之事物,表明自己的思想及追求高尚的愿望。两文都讲求句式的对仗,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将骈句和散句相结合,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如《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又如“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语言优美,形式灵活。

二者区别:这两篇短文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依托“陋室”来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以“德馨”二字为整篇纲领;《爱莲说》托“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将自己的独特爱好表现无遗,表达自己的志向。

点击显示
【《短文两篇》问题探究】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39686/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
  • 课后练习
  • 暑假作业
  • 寒假作业
  • 家庭作业
  • 考前练习
  • 总复习
  • 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