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单元助读
《七长征》课外链接
1.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而同工!
2.柳亚子、姚雪垠评毛泽东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柳亚子
柳亚子先生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代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苏东坡的词虽然气魄豪迈,但还是不如毛泽东。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只会在词中发发牢骚。至于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他仅会雕饰一下词句而已,就更不值一提了。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词人。应该说,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他们个人无力与一个朝廷相抗衡。他们报国无门,心中委屈,在词中舒舒自己的胸中郁气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曾出现两次高峰,一次是长征前后,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无一不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共同评价。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在诗词中显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
姚雪垠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段歌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诗中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试加以概括。
2.认真研读全诗,说说红军为什么“都是钢铁汉”,不怕艰苦,进行长征?试从诗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回答。
3.这首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举例进行分析。
4.“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两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5.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
二、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飞越大渡河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追穷打夺泸定。铁索桥上威风显,勇士万代留英名。
6.上面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7.上面这首诗主要赞扬的是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8.“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诗的前四句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9.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会师献礼
顶天地,志凌云。山城堡,军威振。夜色朦胧群山隐,三军奋勇杀敌人。?火光万道迎空舞,霹雳一声动地鸣。兄弟并肩显身手,痛歼蒋贼王牌军。旭日东升照战场,会师献礼载功勋。
1.解释:三军:。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参考答案】
1.“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主要是从气候寒冷、缺衣少粮这两方面来写的。2.因为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3.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前三句写景,视野广阔,映衬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不畏艰险的高大形象。又如“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它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挚爱之情,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句,对仗工整,写景、记事、抒情相结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汉”形象。4.不能。从诗题“过雪山草地”看,“雪山”在前,“草地”在后;从红军长征的行动看,也是先过雪山,后过草地。另外,如果颠倒了,也不能押韵。(说到一点即可)5.可围绕理想、信念、战胜困难等方面写,也可从留给后世的影响来写。6.铁索桥上威风显,勇士万代留英名7.如“健儿巧渡”“孤舟勇”“威风显”“留英名”等。8.从侧面烘托红军的英勇机智。9.略10.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11.旭日东升照战场,会师献礼载功勋
1965年8月1日,为庆祝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
《长征组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史诗,是迄今为止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出最多、银幕上复制最多的作品,创造了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演出史上的奇迹,更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以至于周恩来总理曾评价萧华说:“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1964年2月,萧华得了严重的肝炎,他不得不在中央的严厉要求、医生的警告下,放下工作,由夫人王新兰陪同到杭州疗养。
由于萧华擅长诗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些文艺界的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活动前夕,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这成了萧华创作《长征组歌》的直接动因。
萧华首先集中阅读了一批唐诗、宋词,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凝练、含蓄、优美、韵律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后,经过再三思考,确定在借鉴古诗词的基础上,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作品的内容。
萧华虽亲历长征,但他当年只有17岁,要把震惊中外、艰苦卓绝的长征准确地概括到一部诗歌中,困难可想而知。为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萧华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有关长征的一些诗词及有关著作,以此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他还阅读了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其他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录,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并获取营养。
在此基础上,萧华回想起长征的峥嵘岁月,回想起那些倒下去的战友,回想起军民的鱼水之情等等,仿佛又回到从前,下笔如注……由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成千上万的苏区人民流着泪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送茶送水,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等等,随着群众“你们千万要回来啊!”的声声高喊,与红军“我们一定会回来!”坚定的回答,组成了一幅依依惜别甚至是生离死别的画卷!至此,第一段歌词《告别》便跃然纸上: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