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我看中学生语文水平

我看中学生语文水平

教案设计   2025-01-03

笔者在大学忝列教席,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有意识地了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结果发现了很多问题。因未对中学语文作深入研究,仅借此文略举其倪端而已。

一、古典文学的背诵问题。此处所说的仅限于文言文及古典诗词的背诵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多花些功夫,多背熟一些文言文及古典诗词很有好处。因为年岁小的时候记忆力很好,比较容易过目成诵,而理解力则相对较差,倘若让他们深刻地去理解掌握文言文及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是很费气力的事情。在中学阶段让他们适当多背一些内容较为浅近的文言文及古典诗词,则会终身不忘,长大了也会多能脱口而出,那时再去加深理解,则会游刃有余。若到大学阶段再去背诵,则往往十分吃力,笔者在授课时让学生背诵,对此深有感触。更何况小时候背得多,则会具有十分丰富的古典文学的感性认识,对提高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新入学的大学生对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缺少功底,兴趣不大,老师教起来分外吃力,这与中学时期背诵得少有极大的关系,使得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严重脱节。即使有一些诗词名句学生背得很熟,但一问整首诗词,学生便茫茫然,看来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背的名句吧,这样恐怕益处不大。

二、关于阅读外国翻译作品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写起文章来,从汉语的角度来看,语言显得罗罗嗦嗦,修饰语一大长串,而且有些还不符合国人的思维习惯,更不符合汉语模式的问题,这方面尤以一些女生为甚。其原因与他们曾较大量地阅读由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小说有关,在潜移默化中有意无意将翻译语言当成汉语的书面语使用了,而且还感觉良好,认为这才是时髦、前卫。其实,目前有些翻译小说的汉语表达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更何况有些译者为了赶进度,不肯认真推敲,只管直译过来就是,根本不管是否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即使有的译作达到了“信、达、雅”的程度,毕竟也难以遮掩外文的语言模式对译文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书面语尚掌握得不十分好的情况之下,若仅仅从汉语的角度着眼的话,还是少看点儿翻译小说为妙,因为翻译语言的模式为“死”的汉语,只应用在翻译外文时,也是无可奈何之举。相对于外文原版书来讲,不啻于天壤之别。学生一旦形成了动笔就是罗罗嗦嗦的翻译语言模式的习惯,再想改弦易辙,其困难之大,往往是难以想象的。

三、关于阅读古典小说的问题。对于我国古典小说,我从新入学的大学生中了解到他们看得极少,甚至于少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不用说《聊斋》、《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了(笔者在上中学时曾阅读了几十部中国古典小说),就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也读得少。笔者在不同的班当堂统计过,结果大同而小异,这四部名著全部读过的学生只有大约百分之八左右。在授课时,笔者言及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时,绝大多数莘莘学子往往目瞠口呆,不知所云,让人啼笑皆非。害得笔者还要详加介绍,真是苦不堪言。当然,这其中惟有《红楼梦》一书例外,读过该书的学生比例不低。大学生偏嗜这部小说当然与其中的宝黛爱情故事和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岂有它哉!弄得笔者不得不建议学生将这四大名著全读一遍,以提高其文化素养,但有些学生居然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缺乏兴趣,读不下去!古典小说读得太少,不但影响了汉语书面语程度的提高,而且很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于优秀人格的形成。

四、关于汉语与外语的问题。本文说的是中学生的语文水平问题,本来与外语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中确实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受大环境的影响,受一些硬性规定的严格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对外语肯于下死功夫,耗费了大量时间,这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人主观地认为,中国人的汉语水平还会有问题吗?于是乎问题随之而来,造成学生对汉语不重视,不肯下死功夫。有一件媒体报道的真事很能说明问题,有家外企招聘中国员工,有位外语极佳的应聘者却落选了,是因为他的外语水平不够好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汉语水平太差,不过关。外企雇员的工作目标就是为了与中国有关部门、人员的沟通,你的汉语水平太差,人家要你干什么用!这一倾向很值得注意,有必要扭转学生中存在的“我是中国人,汉语还差得了,还用学习吗?”的错误认识。

五、关于形象文化的问题。笔者这儿所谓的形象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之类文化产品。这些文化形式十分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看起来有趣、省力(实际上是不用太动脑筋的)。中学生们对这些时髦的玩意儿趋之若鹜,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此不疲。日剧流行后又是“韩流”(指韩国电视连续剧热),不一而足。有的学生一放假就大量看这类电视连续剧的影碟。应当承认,这些形象文化对开拓学生视野、认识人生还是有些作用的,但缺少互动,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看文字作品时所要发挥的想象力,缺少对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训练,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文学作品兴趣阙如的问题,而且行文缺少想象力,缺乏创新精神,当然就影响了汉语水平,尤其是书面语水平不够高,写作能力差,也就毫不奇怪了。

六、关于阅读流行小说的问题。此处所说的流行小说是指一些商业化的大量被创作出来的小说,包括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少为港、台所流行的。笔者无意贬低这类小说,其情节曲折生动,符合当代人的一些心态,再加上一些媒体的炒作,使得不少中学生对其十分青睐。但是这些流行小说的文化底蕴未必深厚,篇章结构未必严谨,遣词造句未必恰当,并有千篇一律、矫揉造作之嫌。然而,这都是相对于名著而言的。中学生有限的课外时间大量地耗费在阅读这些流行的商业化小说上面,实在有些不值得,对他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帮助不是那么大。笔者认为,有些时间,还不如读一些一流的大家传世名著,对他们的帮助会更大些。笔者曾在课堂上言及对一些流行小说的看法,不想大学生们颇不以为然,足见受影响之深。附带说一句,现在有中学生写小说的情况出现,而且篇幅较长,其中还有正式出版的。笔者认为,就一般而论,其作品尚欠成熟,不宜提倡,有的媒体对此大加炒作,似无必要。中学生此举反映了一种浮躁的心态。

七、关于词汇贫乏和流行语的问题。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前者的问题导致后者的流行。如上文所述,由于中学生对于形象文化———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之类有所偏嗜,对文字作品看得较少,即便看,也多为流行小说、翻译小说之类,对书面语、古典文学的修养相对欠缺,于是乎其笔下缺少作文所需最基本的大量的词汇,成语掌握得较少,造成了词汇贫乏的问题。词汇贫乏再加上赶时髦的心态,就形成流行语的泛滥,而且这些流行语被处处套用,令人生厌。诸如:“时尚、酷、画上完美的句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没商量”,不一而足,尤其是“时尚”一词,凡是被认为新的、时髦的必冠之以“时尚”一词,其实该词所指必为广为流传的才行,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所追逐的、所欣赏的远远称不上时尚。又如“酷”,本为外语之音译,具体当什么讲?无人说得清楚,倘若今后辞书将其收入,是够编纂者伤脑筋的。但在学生笔下,其适用范围之广,令人惊讶,凡被认成好的表现,必称之为“酷”。这滥用包罗万象的流行语现象,反映了中学生的词汇贫乏问题之严重。

八、关于网络文学流行的问题。

不少中学生对于上网十分迷恋,有的甚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网上聊天、发电子邮件、下载图片、发文学作品等。笔者无意对网络文学进行评价。不过学生在网络上发的东西多为急就章,有快餐文化的意味;多为率意而为,缺乏深思熟虑。这种轻率、不严谨的写作习惯一旦形成,就难改变,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即便某些正式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是达不到出版的水准,只不过在卖网络文学的牌子而已。

九、关于对古代汉语不感兴趣的问题。不少中学生对古代汉语兴趣阙如,更谈不上喜欢了。其实这不过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一个侧面而已。这给笔者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让学生硬着头皮学,而不培养他们对于古代汉语的兴趣的话,会使得教学工作十分被动,很难取得教学成效。为了增强对古汉语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好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今天的重要意义入手,举出大量实例,使他们感到确实有必要掌握这一工具。该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且生动活泼的方式必不可少。学生对古汉语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是与社会氛围有关的。人们往往由于不了解古代文化,而且从一种过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它是古董,没什么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的兴趣很有必要。

十、关于汉字的书写问题。大家一般认为语文不外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可是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书写汉字的问题。且不说书法艺术(其实让学生练练毛笔字实属必要,对提高文化素养帮助极大,然而学生中真正有毛笔字功底的却很少),只要求字写得端正,让别人能看得清楚就行,但有的学生却连这一点都没有达到,写出来的字歪七扭八、龙飞凤舞,让人难以卒读。其不良书写习惯已形成,到了大学阶段纠正起来很困难。

以上所谈仅是个人粗浅感受,作抛砖引玉之用,还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海内外方家指正。

点击显示
【我看中学生语文水平】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4028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