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者自汰──纯形化
同形者自汰──纯形化
在连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形异义的连词,这两个同形连词,其中一个在发展中消亡,由其他的同义连词替代,而另一个则竞争取胜而留存下来,使词形与词义单纯化,即一形表一义,这就便于人们交际。如:
(a)“却”
但织绮罗数已毕,却放二个人归本乡。(《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这两例都出现于唐代。例“却”是承接上文,表示条件句“但(只要)……却(就,便)……”。称“却(,)”。例“却”构成转折关系,表示明月得不到,可是却与人相随。称“却(,)”。这两个“却”是同形词,在发展过程中,“却(,)”消失。“却(,)”保留下来。它们的共存期是从唐到明代。
“却(,)”从发展至消失,下例似乎可以看得出一点痕迹:
我如今趁武大未归,走过去细细地说诱他,你却便使人将绫绸绢匹并绵子来。(《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这里的“却”与“便”同义联合,但在语义上已成剩余信息,只用来加强语气和语势。明代以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
“却(,)”在句子中,起一个转折作用,从唐代到清代,均有用例。它常与“一是”连用。如:
他说话古怪,明是欺心光景,却是既到此地,不得不把他来作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用“却是”加强了转折的意味,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却”。“却是”沿习到清代。现在较少用到。
“却(,)”“却(,)”表示的句中关系不同,它们分别组成双音词后,“却(,)”成为“陪伴”;“却(,)”成为“主角”,明代以后,“却(,)”消失,“却(,)”一直沿习至今,这就使“形”与“义”单纯而一致起来,避免了形同而意义分岐的现象,成为“纯形化”历史发展的一个代表。
(b)“不论”
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王亦抛我。(唐・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
五岳四椟皆总受,不论江海及诸山。(《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不论是江海还是群山,五岳四椟全都统统地接受。〕
例“不论”当“不但”讲,是递进连词,构成“不论(不但)……亦(也,还)……”句式表示递进关系。例是一个“倒装句”,“不论”表示不受条件限制,是条件连词。前者称“不论(,)”,后者称“不论(,)”。“不论(,)”和“不论(,)”的共存期从唐到明代。“不论(,)”在唐宋时期特别活跃,宋以后渐少,多用“不但、不特、非独”等,清代又出现了“不单、不仅”,“不论(,)”消失。“不论(,)”在唐以后,宋、元、明、清皆有用例,通过一段共存期,到清代,“不论”成为专用于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常与“都、总”配合使用,成为现代汉语的常有用连词之一。“不论”纯形化了。
连词的发展,从古到今,主要有上述四种情况,也是四个特点。即:兼职者分担,同义者竞争,异形者更换,同形者自汰。这四种情况又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连词的发展,在历史上从上古到中古、近代到现代其数量经历了“少-多-少”这一竞争变化的发展过程,使连词趋于精密、通俗、单一,以适合社会交际的需要。全面来看,就整体而言,语言中连词的数量似不致太多。这是由于连词的功用仅在于在话语结构和篇章结构中做并列、条件、因果、转折、目的、修饰之用。连词总的发展方式是“同义共存,同义竞争,自然淘汰,约定俗成”,到清代中叶至“五四”时期,连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结构模式及其语义内容。
注释:
参阅王力《汉语语法史》页“实词虚化”有关部分。杨伯峻《古汉语虚词》页“以”条部分。
这些词,因方言的差异与文字使用的不统一,致使同一意义的词出现一音多字或近音多字的的现象,这是连词增加的原因之一。近音字后来因语音的简化差别消失,趋于统一;一音多字也逐渐减少字数而统一定型。另外,连词(也包括其他词类的词)有同义重叠使用的现象,致使二、三个单音节同义词(字)以语素的身份构成复音连词,也使连词数量增多。
在构词衍生的过程中,可看出相类连词大多有音似情况,“只除是、则除是”是又一例。其他还有字数加减合并,如“除非”与“除是”合并成“除非是”是明显的一例,类似词的搭配组合现象是汉语历史变化过程中常发生的情形。
“其况、况其、何况”等连词本非双音节词,原来,“何、其”乃是代词,均有所指,但因在句中常一起出现,为后人分析为词组,而代词意义渐逐消失,其后形成双音词。“所以、虽然”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