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案
1、课型:问题讨论教学法。
2、学习目标: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像丰富。
3、重点:每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
4、难点:理解富有表现力气语言,有些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
5、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旷达的胸怀与乐观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背诵《十五夜望月》后指出,这连同《我的思念是圆的》都是诗第一首是七言绝句,第二首是现代诗。问:诗的内容和题目有关联?有。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水调歌头》。这不是题目而是词牌名,它和词的内容无关,只是决定了词的形式,如,每首要写多少字,多少段,每句要写多少字,押什么韵等等。为了与其它同一词牌的词相区别,可以用词的首句“明月几时有”当成这首词的题目。
二、作者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里,宋词是一束芬芳绚丽的奇葩。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采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说到宋词,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北宋的大词人苏轼。
苏轼有独立的人格,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注定了他仕途的艰险,一生的坎坷。苏轼为官四十年,在朝廷任职却总计不到十年,最后不幸死于回京的途中。就在他去世的前不久,曾写下这样的一首诗:“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道尽了一生的辛酸。如此坎坎坷坷的经历,使词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苦闷,激发了词人的才情,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多样性:既豪迈与旷达又婉约。本首词是一首中秋词,带有婉约的风格,历来被公认是中秋词中的绝唱。
三、 听朗读录音,读全词,正音正字,朗读。
不胜 绮 婵娟
四、 学生看书下注释,讨论全词大意。
五、 学生就全词大意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1、 词前小序,这里介绍了写作的时间、状态及缘由。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兄弟二人己七年不曾相见,“兼”字暗示出思念子由并不是写作的主要原因。
2、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能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六、 挖掘全词内在的思想感情。
1、提问:你从本词中能否看出作者矛盾的心理?请用原句回答并结合作者的一生经历解释一下是什么样的矛盾?最后这矛盾心情化解了吗?请用原句回答并解释一下是怎么化解的?这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精神?
学生可讨论后回答。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学生画出)写作者想超脱尘世,又怕“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学生画出)词人很快领悟到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这些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2、师生总结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3、师生总结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4、师生总结中心思想: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于人世间,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 观的情致。
七、 学生画出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表达对离人美好祝福的句子。朗读全词。
八、 听古人诵读、听流行歌,王菲的“明月几时有”。
九、 布置作业:
1、 背诵。
2、 背书下注释。
十、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北宋词人)
问题:
1、你从本词中能否看出作者矛盾的心理?请用原句回答并结合作者的一生经历解释一下是什么样的矛盾?
2、最后这矛盾心情化解了吗?用原句回答并解释一下是怎么化解的?
3、这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精神?
生字:不胜寒 绮户 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