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语文知识 基础知识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基础知识   2025-01-19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朋友们来说,”小升初”应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试,是他们学业道路上第一个重要的关卡。下面字典语文网为大家分享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

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再如“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也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

如,“狠”,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如【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3)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动词 拜师)

(7)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再如【意】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希望提供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到大家!

点击显示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41680/
基础知识推荐
热门基础知识推荐
  • 课外知识
  • 综合知识
  • 基础知识
  • 文言知识
  •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