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教案设计   2024-12-27

一、教材分析

《》一课,选自第十册教材中。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些课文”,许多人都会提到这一篇。它的几个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首先,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篇幅简短,内容充实。全文仅500字,是高年级教材中的短篇。别看文章短,内容却很充实,中间“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片断,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内容好的基础上,本篇中心表达得鲜明有力。“甲天下”,这是有口皆碑的。教材中歌颂中华大好河山主题的篇章很多。桂林一地,中外知名。读了这篇课文,“江山如此多骄”的自豪感,深入心底。

语言流畅、生动,这是本课又一特点。四个段落,十几个句子,说句句精彩,都不过分。学生读这篇,不用督促,课上课下书声琅琅,人人可以背诵。

总之,这是一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难得的范文。

二、教学要求

怎样教一篇课文,一方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一直跟上来的。学生对我的教法是熟悉了的。课内各种动笔的练习,学生都接触过。这是确定要求、安排教学过程 的前提。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江山的秀丽,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2.学习“翡(fěi)翠”、“嶙(lín)峋(xún)”等生字新词;复习修辞方法;读背全文。

3.结合片断学习,指导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样的片断。

2、3两项要求,各有侧重。第2项,词语的掌握,修辞方法的复习,课文的读背,都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功,教学时一定要搞扎实。第3项,指导学生写片断,难度较大,教学过程 应安排得细一些。

三、教学过程

讲授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由于全文篇幅不长,第一课时除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外,要拿出10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和背诵。是的,许多该讲的东西还没讲,就采取先背下来再说的办法吧。

作业 内容,安排三项:书写词语;读背课文;思考问题“你喜欢这课吗?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齐背一遍课文。

听写重要词语,指定二人(优等生、后进生各一名)到黑板前写。其他同学同时在本上练习。

观赏 仿佛 无瑕 翡翠 扩散

攀登 峰峦 罗列 屏障 竹笋

倒映 迷蒙 围绕 画卷 碧波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那名优等生都写对了,另一人“峦”字不会写,“览”字写得不规范。全班同学同桌互相校对一下。教师提问:“谁发现自己有错别字?”几个人举了手。请一人说说应该重视词语的书写。

(二)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同学们,在高年级课本中,本课属于最为简明的一类课文吧?全文只有四个小段,条理十分清楚。”

先默读,再议论。

接着,自己在本上拟提纲。

最后,集中讨论、归纳。

开头:我们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中间部分:

①漓江的水,静、清、绿。

②桂林的山,奇、秀、险。

结尾:船行江上,如在画中游。

对照提纲,齐读一遍课文。

(三)欣赏精彩片断。

“本课中间部分写‘山’、‘水’那两个片断,相当精彩吧?两个片断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课内只重点分析、欣赏前一个吧。”

先指名(二人)背诵这个片断。

漓江的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欣赏的重点:

1.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这是个独立性很强的片断,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美景。从结构看,三个句子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一句是“高高抬起”,说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还美。但到底美在哪里,没具体写出。第二句是具体描写,从“静”、“清”、“绿”三个方面,生动地表达了漓江风光。第三句是动态观察,小船推波前行,才更能感受到漓江的美。

2.三个特点,排比得当。

这个片断写得这么好,与第二句三个特点的排比大有关系。描写一个事物,抓住它的三个特点写,既全面又具体。这里写漓江的美,连用“真静”、“真清”、“真绿”并列表达,收到很好效果。三个特点抓得这么准,作者是动了脑筋的。

3.语句生动,琅琅上口。

学生那么喜爱本课,与语言好这一条大有关系。“漓江的水”这个片断,三个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产生了相当好的语言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四)课内练习。

1.摘录句子,注意写法:

人们都说:“甲天下。”

(这是引用的写法。)

……

2.拟出本课提纲。

3.抄写片断“漓江的水”。

(五)布置作业 。

读、背全文,组长检查汇报。

默写“漓江的水”,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打开测验本,独立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收本后,讨论一下,而使几个后进生也都能谈出“歌颂祖国的伟大”、“江山如此多骄”这方面的内容。

(二)指导学生写片断。

1.明确任务。

先听取“漓江的水”的背诵。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片断吗?自己能不能也写这样一个片断呢?”

学生一听,不少人表现出畏难情绪。这个班,还是我从低年级一直带上来的呢!按说,学生对我这套“语文课内小练笔”教法很熟悉,写个片断不至于感到困难。然而,正因为他们多次练过写片断,才知道这次中间句的“三特点”不好抓,才表现出畏难。

2.出示范例。

“怎么,有困难吗?”我把气氛缓和一下,“别着急,还轮不到你们写呢。昨天晚上备课时,我的激情上来了,先写了个片断。你们想看看吗?”

大家兴趣很浓,静等着看老师的片断。

我挂出小黑板,让学生先默读,再指名一人朗读一遍。

公园里的花

走进公园的花房,我简直惊呆了,眼前难道是仙境吗?这里的花真多啊,兰花、倒挂金钟、朱顶红、茉莉,奇花异草,应有尽有;这里的花真美啊,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花真香啊,米兰的清雅,月季的浓烈,香得叫人心醉。难怪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这里画个不停呢。

读过这个片断,大家都笑了。

“你们笑什么呢?”

——“您学人家,学得还很像。”“像吗?那就对了。我的作业 ,大家通过了。”

3.议论难点。

请两个学生到黑板前列出两个片断提纲:

“大家思考一下,这次片断练习要完成得好,学得像,关键在哪里?”

——“这个片断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写一、三两句,不算难,我觉得最难办的是怎么写第二句。”

——“我同意她的意见。写第二句,必须结合要表达的内容考虑出三个特点来。有了三个特点,这片断就好办了。”

——“选材后,没把三个特点考虑好时,先别急着动笔写。”

教师根据大家议论,加以小结。

4.确定内容。

选材问题,本班学生已不感困难了。我的办法仍然是开“选材碰头会”——前排同桌二人回过头去,找后排二人,四人临时成组,由一人主持,以三两分钟时间议一下各自要选写的内容。

我退到窗角处,听那一组的议论。

组长先说:“课文学过了,王老师的范文也看过了,该我们写啦。我先提醒一下,漓江不能写了,公园里的花也不能写,写这两样王老师准给不及格。我先说吧,我想写‘可爱的校园’。我们学校挺美的,抓三个字不难。”

另一个人说:“我想写马路对面的那个水果摊。那里,水果真多,各种各样的,也可以抓出三个字来。”

第三个人说:“我家新买了一台电冰箱。做功课热了,累了,顺手就可以拿出冰棍来。”

这时,第四个人(后进生)噘着嘴说:“哟,我刚要说电冰箱,让你抢走了。”

组长一看,立即进行疏导:“好,电冰箱让给他,你呀,再想一样。”

第三个人思考一番,说:“那好吧,我写‘立交桥’。”

组长见四个人选写内容各不相同,便宣布“散会”。

我一看,各小组商量得差不多了。集中听几个组长说一下,心里有数了。近50人的班,全班选材有40多不重样的,千篇一律的问题不复存在。

5.动笔写。

要求学生先打底稿(平时作文,学生都可以照提纲直接写的。这次只三句话么,语言要求多些,打底稿吧),反复修改,再抄清。

四、作业 分析

这次练习,总成绩还可以。10几个人得“优”,我分别在某一句处画了红曲线,这是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地方。大多数学生写得一般,只能得“良”。还有五六人,只是堆出三个句子、中间句没归纳出三个特点。读起来,与“漓江的水”风马牛不相及。“师傅领进门”,对这几个学生说,我没领得动他们。怎么办呢?下次再领吧。

下面是四例优等作业 。

街头小菜站

我家胡同口外有个小菜站,每天早晚都有许多人到这里来买菜。这里的菜品种真齐全啊,芹菜、黄瓜、蒜苗、西红柿,货架上满满当当,应有尽有;这里的菜质量真新鲜啊,韭菜绿得发亮,菠菜没有黄叶,看上去就叫人喜欢;这里的菜价钱真便宜啊,有的菜摊乱要价,他这里从来不那样。难怪有不少顾客,从很远的地方到这不显眼的小菜站来买菜呢!

文贵出新,标新立异,这在学习作文中不算坏事。“静、清、绿”、“多、美、香”,三个特点不都各用一个字表示吗?这个片断里,他用“齐全、新鲜、便宜”两个字并列。他敢这样写,是动了脑筋的。

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是个普通的劳动者,她有一双能干的手。妈妈的手真勤啊,屋子里乱糟糟时,妈妈一整理,该擦的擦,该洗的洗,很快就干净了;妈妈的手真巧啊,一团看起来很普通的玻璃丝,经妈妈的手一编织,一只可爱的小花鹿出现了;妈妈的手真热啊,不管街坊邻居有什么困难,她都能及时地把双手伸过去。和妈妈比,我的手不光长得小,我还要认真锻炼啊!

这个片断,选材很有新意。写“妈妈的手”,批改时我一看标题,就觉得新鲜。别人多写景色方面的内容,她却写了这个。当时,我立即按着稿纸不看,先考考自己。“一个女同志的手抓三个什么字写呢?”想了几分钟,只得到“勤”、“巧”两个字。看了她的作业 ,正是我没想到的第三个字“热”,写得好,有深度。妈妈的手勤与巧,那是看得见的外在的美。“热”这一点,表达了人物心灵的美。尾句和妈妈比手,也能给人留下印象。

吃元宵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摆下饭桌,奶奶盛来一碗碗元宵。这元宵真白啊,煮熟后漂在锅里,像一个可爱的乒乓球;这元宵真甜啊,表弟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啊,好吃!”这元宵真妙啊,外国人第一次吃它时,一定要问:“那糖馅是怎么放进去的呢?”这时,爸爸打开了录音机,“卖汤圆,卖汤圆……”歌声在屋里回荡,啊,什么时候才能和台湾小朋友在一起吃元宵呢?

这个片断写得有水平。它既符合这次练笔的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真好。乍看它,也很平淡。元宵“白”,元宵“甜”,大家都是知道的。元宵“妙”,语言也不是他的,那是语言大师侯宝林说相声用的话。当然,该生知识面宽,见多识广,借用到这里,恰当的。真有水平的是尾句,我在这里画下了粗粗的红曲线。近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过节吃汤圆已不算什么,录音机也都进小康之家了。那“卖汤圆”的歌声,那“和台湾小朋友一起吃元宵”的畅想,只有80年代的学生才写得出啊!看到这样的作业 ,我们备课时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五、教后小结

讲授本课,我有这样四点体会:

1.片断练习,轻巧灵活,应经常抓。课文的片断欣赏指导,我是重视的。引导学生由读到写,也不难。特别是像本课这种仿写练习,更学有所依了。从“漓江的水”到“吃元宵”,内容相距多远,但一读便知后者是照前者依葫芦画的瓢。在这种仿写过程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很明显,他们锻炼了选材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写一个几行文字的片断,竟可以有这样的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2.教师的“下水”文,深浅度要把握好。有时,学生感到任务不重。“下水”文的调子可以高一些,以提示他们写得好上加好;有时,学生有畏难情绪,“下水”文的调子可以低一些,以鼓励他们充满信心。这次备课时我选写“公园里的花”,三个特点“多、美、香”,很一般,就是这样考虑的。但课上学生读后,产生“噢,就这么回事,我也能写”的想法,这就够了。若“下水”文一味拔高,反而会吓着学生,效果适得其反。

3.对优等生,可以往深层指点。那个写“吃元宵”的学生,后来我和他面谈,进一步点拨了他。

“你很会写。不过,‘作文起步要真’,我讲的这个你还记得吧?”

——“王老师,我保证这是真的。不信,您给我奶奶挂个电话问问。”

“过节,你们家吃元宵,我信;这几年,你们家添了录音机等东西,我信;有《台湾校园歌曲》的带子,我也信。然而,当奶奶盛上一碗碗元宵时,你爸爸正好放‘卖汤圆’,未必那么巧吧?”

他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拍拍他的肩头,说:“紧张什么,这正是你会写的表现!”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小学课堂上不必讲的。像这样的学生,学到一定程度,会悟而知之。这就是能力啊!

4.“选材碰头会”怎么开,怎么培养、引导,因不属本课正题,不可能细论。这一招很管用,习惯了,学生从中逐渐领悟到“作文得写别人不知道的事”,这样学下来,千篇一律的问题自然会得以克服。

点击显示
【桂林山水】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4185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