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启发式是现代教学法的总特征,从宏观上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讲解。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越好。愤、悱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愤、悱心理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使认识不断深入。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哪个教师朗读得好,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以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
从微观上进行文字训练,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讲解以及作业设计中,正如新大纲所强调的,提问、讲解、作业设计都要有启发性。
1.讲解、提问、作业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备课,在于是否能深挖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教材的挖掘,主要是寻找启发学生的突破口,要选择举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价值,又有思维训练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价值。
如《白杨》一文,思想感情含蓄,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北京的李明新老师把他们只知道……这一自然段作为启发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孩子们知道什么去领会他们不知道什么,爸爸要孩子知道什么,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进而领会白杨取喻之妙,认识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课堂教学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2.提问要有启发性。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可是,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仍然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发情感,引发兴趣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
有问要有答,对教师的问、同学的问,学生想得如何,要通过答来体现。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再次钻进课文,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导辨,辨词句细微区别于毫发间。三个导,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的重要方法。
3.讲解要有启发性。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经说明,讲解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启发式的讲解。
荀子曾说:我尝终日而思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能解学生之惑的讲解,就属于启发式。学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识,或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不得学习要领,此时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而有豁然开朗之感。如袁微子先生试教《在仙台》,既有提问,又有不少讲解,甚至大段的讲解。如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长达600多字,有关物以希贵取喻的讲解,也有500多字。假如没有这些讲解,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就难免肤浅。
帮助学生整理、强化思维成果的讲解也是启发式的,如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丰富再造性想象,把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主体化,或把课文简约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化的讲解也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对课文内容的绘声绘色的讲解,能使学生神思飞扬,想象力勃发。
4.作业要启发性。作业要有启发性,就是要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主动完成作业,充分发挥作业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作业的启发性,防止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在课后练习题中,有不少是启发式的题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对启发性因素较少的题目,要稍加改造,增强启发性因素,如增加提示,指点答题途径、方法,对概括性的题目,可要求写出概括的依据等。
课堂作业,特别是讲读过程中的作业,对新知识的学习经常起到小结、铺垫或启示学习思路的作用,应更具启发性。启发性因素越鲜明,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浙江的虞大明老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在讲读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他设计了这么一道课堂练习题:仔细研究第5段,找出依据,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的头上砸去的句式写一段话。这个题目,既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又进行仿句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道启发式的好题。我们应多设计这类练习题。
总之,进行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改的必由之路。随着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研究的深入与普及,语文教学必将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