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积累能力的点滴体会
“小学生应该说真话,抒发真情实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目标和要求。但目前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仍就感到头痛,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已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老师呢,也怕批改学生的作文,因为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枯燥无味,甚至条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著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清楚地给我们指出,是因为有的学生提笔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学生则是心中有话却说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觉得无话可说”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有话说不出来”是缺乏语言的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这句诗正说明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积累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同步协调的发展,效果不错。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不读书,只重练,犹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不阅读,只是写,如空中楼阁,欲速而不达。有源才有水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读”不“输入”大脑,又拿什么把“写”“输出”出来呢?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从“读”起步。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这也是积累词汇,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建立语感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提高。因此,我特别强调学生博览群书,重视朗读、熟读、背诵。首先让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章、段落、诗词,一定要篇篇熟读成诵;其次,和课文配套的自读课文也让学生做到篇篇熟读,名家名篇也要求背诵。另外,我每星期都抽出来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读物,并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备有“阅读积累卡”,把一些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写在卡上,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晨读时间,反复吟诵,装进自己记忆的仓库,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毛主席说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达•芬奇画蛋,鲁班学艺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读得多,记忆得多,掌握了一般文章的结构、特点及技巧,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语言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再搜肠刮肚了。
当然,阅读对语言的积累,决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背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领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吗?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不受到诗人那种热爱母亲的深情的感染熏陶吗?
二、鼓励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学。”叶老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写作的材料,无非来源于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所历、所见、所闻。因此,在注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只有当学生对生活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真切感受,才能写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感受,仔细观察,撷取生活中生动的写作材料,不能仅做个生活的旁观者,白白浪费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三、引导学生锻炼观察的敏感性
巴甫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学会观察对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一些好的素材出现眼前,却抓不住,与之失之交臂。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这样的观察,写起作文来,能不是些枯燥无味的描写吗?寻根究底就是观察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正如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然,这种敏感性,不是一朝半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长期有意识地观察的结果。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观察训练时,对周围的事物不仅在当时仔细观察,冷静思索,而且在事后也要细心回味,把观察所得和感想整理记录下来。这样,积少成多为写作文提供了素材,久而久之,学生观察的意识性增强了,观察的敏感性也就一天天的强起来了。
四、指导学生作好“生活笔记”
“作文”需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每个人的容貌、身体、语言、动作上的特点,表情的不同:喜悦、得意、兴奋、激动、害羞、苦恼、恐惧、紧张等)、事(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校内的、校外的、家里的、菜市场的……)、物(书包、笔、房屋、布娃娃、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动态的、静态的),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及时写成生活笔记。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的东西都可以是作文的内容,看谁观察能力强,写出来的内容最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门别类地都写了下来。文字不在多,贵在坚持。这样,一个充实的“材料仓库”就一步步建立起来了,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到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积累,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因此,语文实践是丰富语文积累的基本途径。如果从广义方面讲,积累还应该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广泛的人生阅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提高观察力、思维力,而这些,都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欲望。”在教学中,我经常创造一些条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积累能力。如:开展“小脚丫亲大地”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野炊,开设校园广播,开辟“自然”角,举办小报比赛、作文擂台赛,自编班级作文选《新荷》等。这样,增大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积累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作文是不可能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才能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