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这个板块有两篇散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第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本文的教学主要在积累文言字词,强调读诵,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学会阅读赏析,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文中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诵读,默写名句。
课时设置:3课时
第一教时
要点:完成第一段研习。
过程:
一、 带领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导入
1、集体背诵
2、明确学习要求
(1)朗读背诵,默写
(2)积累字词
(3)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写作背景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本文是前赤壁赋。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三、了解文学常识——赋
(学生并不需要全部了解,择其要点简介)
赋,一种文体。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汉、魏、六朝盛行。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四、插入长江、赤壁的图片
(让学生感知长江的浩淼,赤壁的雄伟,理解文章的意境。)
五、朗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请纠正以下错误的读音,没有声调的请添加上
举酒属客——属,同“嘱” 冯虚御风——冯,同“凭” 相缪——缪,同“缭
倚(yi) 瞬(shun) 桂棹(zhao) 泥淖(nao) 嫠妇(li) 愀然(qiao)沟壑(he) 舳舻(zhuolu) 酾酒临江(shi) 横槊赋诗(shuo)一叶扁舟(pian) 挟持(xie) 麋鹿(milu) 匏尊(pao) 斟酌(zhuo)狼藉(ji)
2、听读后散读
六、整体理解
本文属于游记,通过记叙一次与朋友游历赤壁的经过,写景抒情,发表感想,展示豪放达观的情怀。
七、 研习第1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积累:(这个程序:老师列出——学生看课文并理解讨论——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以下均同)
3、看翻译(因为需要意译,翻译困难,所以不要学生翻译了,让他们看明白就行)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4、提问答疑(学生先看课文,互相交流,再发现问题,提问题;解答时也先让他们自我解决,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辅导)
5、分析层次,辅助背诵
第一层:时间、人物、事件
第二层:景色
第三层:人物活动
第四层:景物描写(上——下)
第五层:感受
7、背诵(先散背,再齐背或指名背)
8、作业
第二教时
要点:诵读、积累字词,完成2、3段研习,初步体会情、景、理交融的写法。
过程:
一、齐背第1段,抽查听写句子
二、研习第2段
1、朗读
2、重要词语提示
兮——舞——泣——客有吹洞箫者——呜呜然
(语气词“啊” 使动词 定语后置 然,的样子)
3、看翻译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迎着江面浮动的月光。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4、提问答疑(学生先看课文,互相交流,再发现问题,提问题;解答时也先让他们自我解决,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辅导)
5、分析层次,辅助背诵
第一层:歌声
第二层:萧声
情感:乐——悲
6、背诵(先散背,再齐背或指名背)
三、研习第3段
1、朗读
2、重要词语提示
愀然——正襟危坐——何为——郁——困于……——
忧愁凄怆 恭敬端正地坐着 为什么 树木茂密 被……围困
者乎——方其——下——
虚词连用“地方”“吗” 当他 攻下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翻译)——而今安在哉(翻译)
面对大江,洒酒而祭,横执长矛,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可是今天又在哪儿呢
渔樵——侣鱼虾而友麋鹿(翻译)——相属
打渔,砍柴 以鱼虾为伙伴,以麋鹿为朋友(侣、友,意动) 互相劝酒(“属”,同“嘱”)
渺——哀——羡——长终——骤得
渺小 感慨 羡慕 长久存在 很快得到(轻易得到)
3、看翻译
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4、提问答疑(学生先看课文,互相交流,再发现问题,提问题;解答时也先让他们自我解决,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辅导)
第三教时
要点:结束,小结
过程:
一、结束第3段
1、分析层次,辅助背诵
主客一问一答,答的层次:
曹诗——地域——联想曹操和赤壁之战——自我感慨(渔樵——侣、友——驾——举——寄——渺)——哀叹人生(哀——羡——挟——抱——知——托)
2、背诵
二、研习第4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积累
水与月——逝者如斯——盈——虚——消——长——卒——盖——自——曾——一瞬——
流水与月亮 流逝的就像这样 月圆月缺 减少增加 终于 句首发语词(如果)从 曾经 一瞬不变
无尽——苟——虽——惟——是造物者——藏——共食
没有尽头,永远存在 如果 即使 只有 这是大自然 宝藏 共同享用
3、看翻译
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啊,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4、提问答疑(学生先看课文,互相交流,再发现问题,提问题;解答时也先让他们自我解决,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辅导)
5、分析层次,辅助背诵
主答
水、月变与不变——天地万物——莫取与可取
讨论:这一段议论说出了几个什么道理?
(1)人和自然是永恒的
(2)万物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3)物各有主,占有与不占有,应当顺其自然
6、自由背诵
7、指名背诵
三、研习第5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积累
更——既——注意现代“籍”“藉”的读音和写法(1、ji 2、jie)
3、学生翻译(翻译前先让他们提问)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4、背诵
四、讨论总结
1、看看文章哪里是写景,哪里是抒情议论?在哪儿插了联想?再看看景、情、理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1、2段写景叙事,3、苏子发问,客答,联想而感慨,4段苏子由客言继发议论,5段记叙)
(美景箫声,和歌而感,情生问答,感慨议论)
2、的议论说出了什么道理?联系作者的遭遇,从他的议论里,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复杂情感?
(人和自然是永恒的;万物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物各有主,占有与不占有,应当顺其自然。
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不平的遭遇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超脱尘世,看淡得失。)
五、作业:翻译(指名上黑板完成),《导学》,背诵全文
1、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我们)伴和着歌声。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本是一代英雄啊,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
4、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啊,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