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朗读能力──《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
(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师:老师在读中仿佛看到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色,你们能读得比老师更好吗?怎么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结果。
小组1:第一句读得轻点,因为小竹排在水上轻轻地漂着。
小组2:我们有不同的意见,小竹排在水上欢快地流着,鸟儿在唱歌,鱼儿在跳舞,我们觉得应该读得快乐些、高兴些。
小组3:“唱”“游”应读重音,突出鸟儿、鱼儿欢快的样子。
小组4:“鸟儿”“鱼儿”读轻声,有轻有重,更有感情。
师:第一句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试读,再试用轻缓的语气读一读,哪一种更好?
师:再读一读,突出轻、重音,效果怎样?
(更好)
小组5:第二句读出静悄悄的样子。
小组6:读出自豪的语气,树木这么多,禾苗又那么绿。
小组7:读出赞美的语气。“密”“绿”读时重音,突出江南的树木多、禾苗绿。
师:这三种方式都来试读一次,看哪种好?
生:第二种好。
小组8:第三句赞美的语气读。
小组9:江南这么美,东西又这么多,有鱼、有米,所以用高兴的语气读。
小组10:重音在“画中游”,读出的欢快的样子,江南物产丰富,小竹排在水中流得更加欢畅,好像在唱一首动听的歌。
师:通过试读,哪种方法更好?
(赞美、欢乐)
【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朗读就更显得重要。文章的字、词、句、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不应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应是他们通过揣摩、品味,自己感悟出来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亲自体验过程,这样获得的经验,比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因此,朗读的时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也是明显的。在小组中,一个人读,其余的都是老师,读的人认真,听的人也认真,因为听完后要给读的人提意见。再说,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有这么多同学参与朗读,这么多人在听,这么多人在提意见,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的。过去,学生读完老师评;现在,学生读完同学们参与评,所以大家特来劲。在小组读完互评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朗读竞赛,也可以各组推选一位同学或两位同学到全班参赛是,选出来的同学可以是朗读基础好的,也可以是朗读基础较差的,读完了再互相提意见。通过这样的朗读竞赛,同学们对朗读开始认真起来了,读的时候注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中的停顿都注意是否能表达文章的感情。别人在读的时候,他们专注地听着,手中拿着笔,不时在书上画着、圈着、点着,俨然像小老师。有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小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遇到这样的课文,他们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商量角色的分工,设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有的小组还有小导演。
最后,还要强调合作小组的成员组合应按照学生学习程度搭配,使各类的学生都能投入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由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筛选梳理排序,确定朗读的方法,将这些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另一种形式是:学生在自读后,直接在小组上,谈自己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时还有哪些地方不流利?请小组同学帮助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待集中班级交流解决。这两种讨论形式可以交替进行。
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好的朗读方法及时表扬肯定,重音轻声适时点拨,拓展他们的思维,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交流更扎实,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