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材的再度开发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进行二度开发,使之更适合教学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厚实,更加鲜活。
如何就教材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使之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呢,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恰当地补白
阅读虽然面对的都是文字,反映的却是生活,展示的是体验,内涵的是情感,阅读教学要真正做到使文本能打动学生的心,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家的律动,情感的脉搏,获得求知的满足、敏锐的感受,以及审美的体悟,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要花上一番工夫在里头。
例如,语文课本里的一些课文,文质兼美,但是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了,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无疑构筑了一条鸿沟,一道藩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境界,感悟其中的情趣,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人生三味,却必须有所铺垫,而这种铺垫单凭教师的说教,学生无疑得不到真正的感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内容,通过合理的穿插,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更加贴近课文,贴近作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揣摩、领悟、意会。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对圆明园的景色和文物描写得比较简单,学生从中还不能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迷人,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了激起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惋惜愤恨之情。老师及时穿插学习文本《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中的两段文字:①“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②“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通过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围绕一个圆明园的美丽辉煌这个主题提供给学生多个文本,让学生在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中深化自身的感受。学生对圆明园的感受逐渐由“平面”趋于“立体”,由“单薄”趋于“丰满”,学生在进行语言量的积累的同时,语言的领悟力也在不断提高,圆明园的美感也逐渐地立体呈现出来了。拓展性阅读之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内容一定有了更深更广的感受,也就自然能够读出真切的感情。在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的过程中,再次补充了一些片段性文本,具体再现了侵略者大肆抢劫、任意毁坏,最后焚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这些补充的文本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白,与课文内容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一种语文的过程”,厚实了语言的底蕴,鲜活了语文的课堂。
二、有效地整合
我们习惯独立教学每一篇文章,很少发掘和利用相似文本之间蕴藏的巨大信息量。这种信息量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它能成为一条纽带把相关文本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形成一个模块。学生一旦触及模块中一个文本的信息,其他文本信息就会立刻出现在学生头脑中。我们通过发掘和利用相似文本之间储存的信息量,就可“读厚”文本,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时候,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朋友之间送别的事情,而这类作品在古诗中比较多,他选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诵读之后形成了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问题:古人是怎样送别的?学生再深层次的诵读、比较,加之老师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白了四点:《赠汪伦》是以歌送别;《别董大》以知心的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目送友人远去。最后可围绕专题作一个演讲比赛,题目是:古诗中的送别。借此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阅读古诗。
同样,在学习《揠苗助长》时,也可以兼学《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可分以下几个步骤:①分析题目,明白“揠苗”“守株”“刻舟”是手段,“助长”“待兔”“求剑”是目地。②找出三个寓言讲述的事情的起因。“揠苗助长”是想禾苗快快长大;“守株待兔”是因为捡到了一只兔子;“刻舟求剑”是剑落到水里了。看看事情的起因,这几个人并没有什么好责怪的。③找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一个是“为了禾苗长得快一些”;一个是“想得到兔子”;一个是“捞剑”。也没有错。④找结局。一则寓言说是禾苗枯死了;一则则是庄稼都荒芜了;一则是剑没捞到。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三个人什么收获也没有,而且很可笑,错在哪里了?⑤看手段。“助长”、“守株”、“刻舟”。原来这三个笨蛋,笨就笨在做事的手段上!
教师凭借个人的智慧针对教材的特点进行的重组、整合,不仅使学生加大了阅读量,拓宽了一定的知识面,而且节省了课课分析的时间,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能给学生挤出更多的时间从事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