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多媒体出示人类登上月球的图片)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月球,人类迈出了认识宇宙的重要一步。那么,人类可以登上太阳吗?
生1:人类不可能登上太阳。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但每到夏天,我们还是感到酷热难当,有的地方由于持续高温天气,还会使少数老年人或体弱者死亡。
生2:我从课外书中了解到,太阳的温度很高,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能把任何物体送到太阳上去。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说明文,通过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板书课题:太阳)
(评析:课始,教师以人类登月图片激起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接着以“人类能登上太阳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对太阳的初浅感受,并顺势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太阳特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大约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二十几年。
生2:我读懂了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生3:我知道了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师:同学们读懂了太阳离我们很远、温度很高的特点,还读懂了太阳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及其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板书:特点 关系)
(评析:在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教师及时归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两方面来写的”,这不仅揭示了课文的结构,还给学生提示了阅读理解的思路,为学生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作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明太阳特点的方法
师: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太阳升起动画。教师旁白):“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生1:我了解得不够清楚,因为你没告诉我们你的温度有多高。
生2:我也不太清楚,因为你没告诉我们你到底离地球有多远,你有多大,多热。
师:是啊,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求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作具体介绍的。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大体说一说课文是怎样写太阳的三个特点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远、大、热)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想了解“远”的同学用“V”这个手势表示,想了解“大”的张开五指表示,想了解“热”的握拳表示,找到手势相同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4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分组讨论、交流)
师:请了解“远”的小组选一名同学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了解到,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填空: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大约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二十几年)。
师:同学们在括号里填的都是什么?
生:数字。
师:对,通过具体数字,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就清楚了。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板书:列数字)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什么方法,找找看。
生:课文写道:“如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二十几年。”这句话除了列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步行、坐飞机等例子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
师:了解“大”的小组谁来汇报?
生: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其实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大?
生:用列数字的方法。
师:对,这里也是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很大。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地球与太阳的动画)。
师:看了画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太阳很大。
师:有多大?
生: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
师:除了列数字,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把要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作比较。
师: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启发学生说一说要突出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师:了解“热”的小组谁来汇报?
生: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说得很好,请看大屏幕。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生(齐):六千摄氏度。
师: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
生(齐):三千倍。
师:太阳的中心温度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生: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实际测量,只能推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
师: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同学们读书很细心,看一看还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太阳很热?
生1:打比方,把太阳比做一个大火球。
生2:用“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来形容太阳温度很高。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能在小组中一边读一边讨论,懂得了课文是怎样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很热等特点。让我们再读读第1~3段,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齐读第1~3段)
(评析:大凡教学一篇课文,总要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写。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温度很高等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张老师或让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出说明太阳某一特点的关键词句,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出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抓关键词语,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师:(课件出示太阳委屈的脸)今天呀,太阳公公生气了,因为煤炭夸自个儿的本领比太阳大,你能帮他评评理吗?要求用上“有了……才有……”“因为……所以……”的句式。
生1:有了太阳,才有鸟兽虫鱼。
生2:有了太阳,才有庄稼树木。
生3:有了太阳,才有我们这一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但忘了煤炭夸自个儿的本领比太阳大,太阳公公生气了。谁能用“因为……所以……”说说吗?
生4:因为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树木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生5:因为有了太阳,埋在地下的树木才能形成煤炭。
师:这些说明太阳跟什么有关系?
生6:说明太阳与人类生活有密切联系。
(板书:人类生活)
师:还有呢?有了太阳,动植物才能生长,这是什么关系?
生7:太阳与动植物生长有关系。
(板书:动植物生长)
师:(课件出示太阳的笑脸)同学们说得有道理,看,太阳公公露出了满意的笑脸!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多媒体出示: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大、热量小、热、冷、风
师:请同学们组成五人学习小组,选择一题用图示形式说明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完成后,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
生1:太阳晒着地面上的水,水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上天空就变成了云,云遇到冷空气,就变成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雨或雪。
生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方比较热,有些地方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就形成风。
师:这说明太阳和什么有关系?
生3:太阳和天气有关系。
(板书:自然气候)
师:太阳还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这是什么关系?
生5:太阳和人类健康有关系。
(板书:人类健康)
(评析: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先用课文中出现的“有……才有……”和“因为……所以……”这两组说明文经常用到的关联词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与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长的关系,既拓展了知识,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接着出示两组词语,让学生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多媒体出示:月亮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千米,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 ,还没有我们亚洲的面积大;它的表面温度是-233~123℃(平均-23℃),昼夜温差大。月亮直径是3476千米,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 。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以装49个月亮。
教师提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把它的特点说清楚。
生1:有这么一个传说,后羿射了太阳,立了大功,仙人送了他两粒仙丹,后羿把这事告诉了妻子嫦娥,嫦娥偷吃了两粒仙丹,不一会就飞到了月亮上。其实月亮离地球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
生2:我们看上去觉得太阳和月亮差不多大,实际月亮和太阳大小差距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而49个月亮才有1个地球大。为什么我们觉得太阳和月亮差不多大呢?这是因为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而月亮离我们只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所以我们看上去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差不多。
生3:有时月亮还像一条弯弯的小船,在天空中飘荡,有时像一个大圆盘,悬挂在天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就悄悄地探出头来,四处张望。
师:我们对太阳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对它的真实情况知道得还很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它的奥秘。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答案,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网上查询,有的问题现在还是一个谜,要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刻苦学习,将来一定能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者言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自我解读,自我感悟,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欣赏他们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索的精神。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重视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的重点,开展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一次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的特点自行组成4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自己的认识;另一次是出示两道选择题,题中词语涵盖了课文内容的关键点,让学生组成5人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题用图示形式说明太阳与自然气候的关系。学生先在小组内分工完成活动,获得真切的体验,再与全班同学交流。练习内容形象而切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我注重小组讨论前的个人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因此使这节课中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采用拟人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三次拟人手法,一次是太阳升起的动画,我让学生边看画面边思考太阳公公的问话:“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第二次是出示太阳公公委屈的脸,最后一次是出示太阳公公的笑脸。太阳公公与我们的三次对话,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设置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
3.适当延时评价,体现人文关怀。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既要有激励性的表扬,又要有委婉的引导,还要有恰当的延时评价。在两位学生用关联词语说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时,我不是轻易评价“对”与“不对”,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理解,恰当延迟了评价,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理解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大家议一议,应该怎样说,让他们发现两位同学关联词运用不完整,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4.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课改以来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和课堂生成,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的有益探索,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节课,当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方法以后,我提供月球的资料,让学生把从课文中领悟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实际运用,使读和写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反思,我觉得在让学生用关联词语说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时,关联词语的出现有些突然,因为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关联词语,用关联词语说话有些困难,应该先引导学生说出关联词语,再用关联词语来说话,这样有一定梯度,效果会更好,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另外,课文的最后一段,总结说明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该让学生多读几遍,使学生顺其自然地领悟语言文字,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进一步得到落实,教学环节更加完善。
○听者评说○
激发兴趣 引领探究
邓建明(楚雄州教科所副所长):听张瑞华老师教《太阳》,深受启发。我认为,要提高常识性课文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引领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表达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在语文教学圈内有一种惯用的说法,称常识性课文枯燥乏味,难教难学。事实果真如此吗?求真求善求美是孩子的天性,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体验幸福的过程。小学中段的孩子已经表现出对科普知识非常强烈的兴趣,他们在课外常常迷恋于各种科普类读物,可为什么在语文课上却不喜欢阅读那些更为浅显的常识性课文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我们在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自读自语重视不够,对课文内容讲得过多过细,有意无意消解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此,在常识性课文教学中,我们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给够空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加强指导,通过资料补充、恰当提问和讨论交流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获取课文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整体信息与局部信息、外显信息和隐含信息、重点信息与一般信息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语言表达。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获取信息是基础,但还不是最终的目的,阅读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通常,老师们教常识性课文都会从文章学、写作学的角度切入,抓住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问题展开教学,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思路清、线索明,师生易操作,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形式化、表面化,致使新鲜活泼的说明语言被呆板的文章学、写作学知识所掩盖,造成学生对说明语体的漠视与反感。所以,有很多优秀语文教师在努力探寻更新的、更有价值的常识性课文教学方法。比如,一些教师就尝试着从语用学角度切入,他们把常识性课文看作语言情境和语文素材,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任务,让他们在准备表达和进行表达的过程中,自主地、深入地研读文本、模仿文本和创造文本,既提高了阅读效率,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常识性课文的兴趣。这样的探索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读写结合 回归本色
周汝云(楚雄市教科所副所长):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人为地分隔开来,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作者的表达方式、技巧没能在学生的写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这也许是制约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阅读教学应该发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功能,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技巧,并把这些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使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使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重要方面。张瑞华老师执教的《太阳》是一节真实、朴实、扎实的充满“语文味”的本色语文课,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把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同时得到了发展。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张老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不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着力于课文表达方式的探讨,并把在课文中习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读与写的结合是按以下层次逐渐落实的。
1.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张老师在这一节课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开课,教师就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即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在教学太阳的特点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太阳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这样的引导,为进一步领会课文的说明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
2.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少实效。张老师在这节课中组织的两次小组合作学习都非常实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阳的特点时,教师让学生按“远”、“大”和“热”的特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课文是怎样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写清楚的。在合作中,合作的任务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小组成员讨论充分而热烈,并有明确分工,讨论后都形成了小组共同的意见并进行了汇报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实效明显,在合作中学生真正有所发现和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点拨引导,整体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整体把握、感受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在这一节课中,张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整体把握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在学习太阳的特点时,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后,教师是这样点拨引导的——师:“课文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你是怎样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的?”生:“我们看到了一些具体的数字……”师:“对,课文为了说清楚太阳的远、大、热,列出了一些具体的数字……由此我们知道了在介绍某一事物时,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除了列数字的方法外,课文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生:“作比较、举事例、打比方……”这样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太阳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
4.拓展延伸,迁移表达。读写结合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节课中,张老师在结课前安排了拓展延伸,迁移表达的环节。教师给出了有关月球的一组数据,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说明方法说一段话。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把在阅读课文时学到的表达方式及时迁移运用于写作实践,使读和写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课上,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那充满灵性的表达就展示了出来,使课堂充满了精彩的动态生成。
崔峦老师指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张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一节充满“语文味”、回归语文本色的朴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学生需要这样的语文课。
一堂体现“三为主”的语文教学
周丕先(中共楚雄市北城小学支部书记):《太阳》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科普说明文。张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三为主”。
1.以训练为主线。教师扎扎实实抓好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一是读的方式多样。有放声读、默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如教师在初读课文时就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来阅读说明体裁的文章。二是说得充分。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的训练。如学习了太阳的特点和初步认识了太阳和地球关系密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有了……才有……”的句式来说太阳与地球上的动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关系。这种说话方式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巩固了书本知识。教师让学生分5人小组用图示方法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教学形式是由个人阅读变为小组合作讨论,方法是动静结合,学生学得很投入,交流很积极。教学最后安排的小练笔是根据本课所学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写一写月亮的特点。整堂课教师讲授不多,始终以训练为主线,特点鲜明。
2.以学生会学为主旨。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教学太阳特点的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学,在学习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时是有扶有放,到小练笔时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由于梯度调控好,每一个知识平台搭建得好,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既不脱离教材实际,又让学生易于接受,还有拓展延伸的空间。可看出教师对教材的运用是游刃有余,充分展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风采。课堂上由于学生很乐意去学,主动性发挥好,所以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如教师从太阳与煤炭的争论导入,用太阳“神情”的变化来衔接,通过图示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用本节课学习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目标定位不是学生学会了,而是学生会学了。
3.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张老师对学生的点滴优点总是给予肯定与表扬,尤其注重对个人的激励,如:“这个同学回答很好,要是……就更好了。”“不错!”“很勇敢!”同时注重对全体的表扬,如:“这个小组学得非常好!”“大家都爱动脑筋。”语言虽然简单、朴实,但评价时机把握得好,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
凸现自主学习方式
程瑞(楚雄市北城小学教导主任):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学习主动权回归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却存在着占用课堂时间多、课堂纪律较难把握、部分学生参与不充分、学习不深入、学生间交流缺乏实效、教师不知何时讲或讲什么等问题,使课堂出现了华而不实,看似热闹实则空虚的现象。
听了张瑞华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既体现了传统教学中较为注重听、读的训练,又在文本教学的基础上渗透了说、写训练。在短短的40分钟内为何能落实这么大容量的教学活动?这是我在听课后着重思考的问题。
1.注重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张老师非常注重设计各个环节的导入方式和承接方式,使之富于趣味性、参与性。例如课始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阿波罗登月图片引入,激发学生探索太阳奥秘的愿望,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对说明文教学进行了很好的铺垫。课件显示太阳升起的画面时,教师用拟人化的方式介绍太阳,并启发学生发现自己介绍中的不完整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说明文中说明方式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自己动笔去算,得出太阳的“远”,以动画课件演示,得出太阳的“大”等。学生自始至终被老师的教学吸引,不仅不觉得说明文枯燥,而且时刻感受着因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形成的磁场,使课堂出现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全体积极参与并愉快学习的良好氛围。
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表述、善于归纳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在这堂课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体现在他们能紧扣问题发言,且表达清楚、准确,别人说过的观点不再重复;善于边听边想,补充同学的发言;善于勇敢而有礼貌地客观评价教师和同学的发言等。这些良好的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坚持训练的结果。在这堂课中,我们也看到了张老师见缝插针渗透学习方式,她在组织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提醒大家专注倾听,要求学生在不重复的前提下进行补充;让回答不完整的同学再想一想,听听别人的补充;提醒回答问题的同学面向大家大胆说话;设计问题注意梯度,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创新性的意见;对学生的朗读及时开展互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补充、总结;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提出具体要求,并个别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上,张老师组织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一是教学太阳的三大特点,一是教学太阳与天气的关系。这两次合作学习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教师在这两个环节组织合作学习,既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考验。首先,教师给予清楚、具体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要求:想学习“远”的同学用“V”这个手势表示,想学习“大”的用五指张开表示,想学习“热”的握拳表示,找到手势相同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4人小组进行交流。这里虽然是四人组成小组,但学生关注的是整个班级,是一次班级之中有序的活动,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在半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有序地利用空间,快速自由组合成自己的学习小组,并立刻展开自主学习。讨论围绕教师的要求展开,在讨论结束之前,大家已准备好发言。在讨论过程中,他们注意控制音量,不妨碍其他小组的交流,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训练有素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积极发挥自己在团体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相互关照,共同学习。第二次合作学习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和完成后的汇报交流上。教师要求同学们组成五人学习小组,用图示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们熟练地用气泡图、树状结构图等图示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然后,小组推选的发言人归纳本组意见,结合讨论记录向全班同学作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这一系列的活动井然有序,学生之间配合默契,体现了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
从张老师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也要重视“学”。自主学习方式让课堂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课堂生动活泼而又有条不紊,学生积极主动而又配合默契,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感受○
王钊洋:张老师讲课时,常带笑容,有一种亲切感,我喜欢上她的课。在平时的学习中,张老师很关心我,记得有一次上她的课,我忘记带课本,她没有批评我,而是提醒我以后记得把该带的学习用品带上。学了《太阳》这篇课文,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的世界。
谭冰玥:张老师对课文中的问题分析得很清楚,并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目的是使我们能够听懂。《太阳》这篇课文让我知道太阳不仅与人类的生活有关系,还与动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李伊雨:我们答错问题时,张老师总是提醒我们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找答案,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读书的方法。张老师板书时,偶尔出现错别字,我们指出后,她不但不生气,而是及时改正,并表扬我们说:“你们真细心,值得老师学习。”在没有学习《太阳》这篇课文前,我认为太阳只给了我们光明,学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太阳与地球上的万物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