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一)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薛法根
问候:
1.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1.师:我们开始上课了。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师板书:观点)读。
生:齐读
师:你相信吗?
生1:我觉得应该相信。
师:应该相信。
师:你相信吗?
生2:我相信。
师:理由。
生2:因为每个问题,每个发现一开始都是疑问的。
师:你相信这个观点吗?
生3:我相信,因为只有勇于探索的人才会有所发现。
师:你有自己的理解。你相信吗?
生4:我也是非常相信的。
师:你相信吗?
生5:我相信。
师:你相信吗?
生6:我相信。
师:你相信吗?
生7:我相信。
师:没有一点疑问?这个观点对吗?没有怀疑?
生:(齐说)对。
师:没有问题?完全正确?
生:没有
师:对吗?这个观点说是一个真理,这句话是不是一个真理?你说?(请三位学生)
生:是的。
师:有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真理之后,这句话是真理吗?你们认同吗?没有疑问吗?肯定?
生:认同,没有。
师:肯定?那它还是真理吗?
生:笑了。
师:说真理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们说连一个问题都没有,你怎么能证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呢?对吗?既然真理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们对这句话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你能证明这句话就是真理吗?能吗?
生:对。
2.师:没有怀疑精神,没有疑问,怎么能真正探寻到这问号之后的真理呢?所以对这句话,我们首先要有什么精神?
生:探索。
师:探索还是其次的。首先要有?
生:(齐说)怀疑。
师:大声说。
生:(齐说)怀疑。
师:怀疑什么?
生1: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理?
师: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啊?还要怀疑什么?
生2: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师:怀疑它是对还是错?你呢?
生3:是否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是不是一百个问号,九十九个问号行不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4:是不是实用的?
师:是不是可行的?你呢?
生5:是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真理怎么就要在问号之后呢?你呢?
生6:有没有实例来证明它?
师:有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句话?所有的真理需要证明的,对不对?好,同学们,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对于这一个观点,我们是不是要怀疑它,没有问号就不可能有真理,那么作者对这个观点是如何解释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读一读。
师:听好,既然他读第二自然段,和这个观点你理解吗?
生1:读。
师:那么终于是最后,不断地发现?
生:问题
师: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呵呵,你看,读完以后,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读得比较好,比较流畅。这句话懂吗?大家都懂,有没有什么词语不理解的?
生2:请问“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以前看到这个词吗?
生2:忽略掉了。
师:看到这个词,忽略掉了,什么叫“司空见惯”?
生3:就是非常常见的一些东西。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4:为什么不是说把问号拉直成句号,而要说拉直成感叹号?
师:好,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不是说把问号拉直成句号,而要说拉直成感叹号?问号能拉直成句号吗?你拉拉看呢?
生:一起笑
师:哎,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般我们讲问号,然后是句号。为什么这里是感叹号?是什么意思?
生5:因为我认为有人在解决疑问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所以心里肯定是感叹的。
师:嗯,你问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得到解答后最后是?
生6:哦,原来是这样啊!
师:明白了吧?这叫感叹号。你知道感叹号和句号的区别在哪里?
生7:我觉得句号是很平静的,感叹号是有一种成就感的。
师:很好,拉直成为感叹号后既说明了解决了疑问,又代表了我们解决疑问后的一种心情和成就感,明白了吗?你要把它拆成句号也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只要把它拉一下,圈起来。
生:笑。
师:好,司空见惯,我们刚才理解了,生活当中有哪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看得太多,习以为常,觉得不奇怪。
生1:比如下雨时打雷,出太阳。
师:呵呵,下雨打雷出太阳,自然现象。你看牛顿坐在树底下的时候,看到苹果掉了下来,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是司空见惯。还有哪些现象?
生2:气球为什么会往上升?
师:哦,气球往上升。
生3:母鸡下蛋。
师:母鸡下蛋,为什么公鸡下不出来呢?
生4:为什么洗澡时漩涡是逆时针旋转的?
师:这是课文当中的。
生5:太阳为什么从西边落下?
师:太阳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
生6:还有母鸡为什么下蛋,而狗为什么直接下崽?
师:我们看到母鸡下蛋,看着看着就不奇怪了,看狗直接生崽,看着看着就不奇怪了。这就叫司空见惯,我们看到很多现象,看到生活当中有很多现象,感觉到很平常,不觉得奇怪,见怪不怪,见得多了,“司空见惯”这个词理解了吗?
生:(齐说)理解了
师:“司空见惯”是怎么来的,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同学们,我们对很多学过的词,就像司空见惯一样,感觉这个词很平常,就这个样子,但是这个词怎么来的,这里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板书:司空),司空是我们古代的一种官职,古代还有一个官职叫“司马”知道吗?司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姓,在唐代时候还是一种官,他们管那个军队,司空在唐代的时候干什么呢?管全国的工程,相当于我们现在建设部的部长,在唐代有个司空它叫李绅(板书)他是一个大诗人,在苏州做刺史,他叫刘禹锡(板书),吃饭时一边喝酒一边请了很多的歌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还来陪酒,场面非常奢大,豪华,这个诗人刘禹锡看到了以后,他写了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高妓名坏中亚装,也是说所有这些出来陪酒的女人打扮得都非常漂亮,一曲。。。唱得太好听了,司空见惯。。。你这个做司空的大官这种现象是天天见到天天有啊,花天酒地。。。。也就是我作为江南的一个地方官,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宴会,感觉得痛心疾首,这里刘禹锡作了一首诗,这是受讽刺的诗,讽刺这个李绅作为司空他这样的奢华生活,已经怎么样,已经习以为常了。
所以就是典故(板书:见惯)所以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成语就叫“司空见惯”。
生:齐读词。
师:所以同学们,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成语、一些词语,你们不要司空见惯。再查一查,有什么典故吗?它出自于什么地方?明白了吗?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刚才学了第二自然段,就是对这个观点的一种解释。指课题,读。
生:齐读课题。
师:刚才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是一百个问号”(划课题中的“一百个”下面打了个问号)。
生1:我觉得这里一百个问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百个问号,而是代表着提问得越多,他就会越深刻地了解这个问题。
师:非常好,看看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词就是写这个“一百个问号”。
生2: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究底,从中就把问句拉直成感叹号这一句。
师:哪一个关键词语就写这个一百个问号?
生3: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师:明白了吗?解决疑问,把这两个关键的词上,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百个问号,正好,不多不少,一百个,明白吗?所以我们在做读这个课题的时候,注意是一百个问号,读。
生:齐读课题。
师:可见,要探寻真理呀很难的,要进行长期的质疑,探究,最后才能找到真理。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指着板书说),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还需要证明(板书:证明)我们来看下面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四个自然段,请你默读,作者是怎么证明的?用了哪些事例,能否概括出来,好,开始,把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生:默读。
师:简要地概括一下,不要到处划,我看很多同学划得很多,一个自然段都是直线,曲线,没必要,概括,什么叫概括,三、四、五、六四个自然段读一读,你要看一看,这个四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有人会概括,好,笔放下,他要证明这个观点是真理,看看怎么证明的。
生1:写了一些例子。
师:是举例子。(板书:事例)他用了举例子的办法,用事实来说话,它是真理,那就拿出事实来证明。好,他说的是哪几个事例,你来概括一下,对吧?
生:第一个是 第二个是紫罗兰变色的事例, 第三个
师:听明白了吗?其实这三个事例在哪些地方也概括出来了。
生: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把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一读。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
师:明白吗?你把这三个关键的词语划出来。
生:全体自己划。
师:请你把这三个写在黑板(指着黑板说:这里)。
生:上黑板写。
师: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用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那么我们来看以看这三个事例的内容一样吗?不一样。这三个事例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要从不同的事例中发现相同点,也就是这三个事例是相同的,这三个事例,它的用意是什么,在写法上面有什么相同的,这三段话在结构上面有什么相同的,好开始浏览这三个段落。看谁能发现几个相同点,不要满足一个,还有两个、三个相同点,请你在边上用笔简要地注一注有几个相同点
生:自读作批注(除一个在黑板上写三个事例的同学外,他还在写)。
师:三个不同的事例有哪些相同点?有些是看不见,有些是看得见的。你仔细观察,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这是很考验你的?(以上几句话是老师边巡视边说,不是一下子说的)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有哪些相同点,不举手的同学就是没有看出一点相同点吗?从不同的事例中要去发现不同的相同点,就是要有眼光。好,请你先说。
生1:事例中的人物都是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得出一个真理。
师:你最好再把话说清楚一点。
生1:他都是从一些司空见惯的,平常人看不到的现象来研究出一个真理。
师:不是研究出一个真理,是
生1:发现一个真理。
师:那这三个现象是不是都是司空见惯的,这三个现象是(指着板书说)洗澡水的漩涡,我们洗澡时看到的这个漩涡肯定是旋转的,对吧?你有没有产生过疑问?
生:(齐说)没有。
师:有没有?没有,对吧?你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你有没有产生过疑问?没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会产生疑问。第二个是紫罗兰的变色,这个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吗?是吗?
生2: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师:司空见惯是见得多,这个现象是不是见得多的?我从没见过。你见过吗?没有。这是什么,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个……
生3:我认为的话,他应该是偶然,因为在这个发现之前从来就没有人专门来形容紫罗兰是个司空见惯的事情,只能说它是一个偶然,
师:还是个偶然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细小的现象,一般人不引起关注的。看第三个,读。
生:齐读(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你看到过吗?你关注过?这个现象我们首先是不太去关注。所以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细小的,有的是司空见惯的,有的是偶然的现象中发现真理的。这是第一个相同点。还有吗?
生4:每一个事例中,都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这些事情反复研究,最后把……
师:发现了吗?你再读一下。
生4:……
师:听到了没有?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是不是相同点,好,把它写下来。
生4:上黑板写。
师:这是第二个相同点,先发现问题,然后是反复研究,最后是得出结论。现在再要找出共同点就不容易了。
生5:我觉得主人公发现这个真理的过程都是个很偶然的过程,都是在很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现的。
师:是吗?请坐。还有吗?
生6:他写的都是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才能够从细小的现象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成就。
师:他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这样一种精神,说说看,这三个人
生6:第一个是从这个现象中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第二个也是从偶然的机会中也是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明了……也是偶然的从儿童睡觉时眼睛的转动对身边的人进行了多次的观察才发现人睡觉的时候眼珠一转动,他就是在做梦。
师:好,记住了吗?他们都有一种大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7:我觉得应该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师:不用刨根问底。
生8:追根求源
师:不用追根求源。
生9:我觉得可以用锲而不舍。
师:不用锲而不舍。
生10:我觉得可以用疑问的精神。
师:什么的精神?
生10:对很多事物产生疑问。
师:探究这个问题的精神,对吗?不断探索的精神,对吧?这些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有这样一种精神。这叫什么精神?呵呵,这叫科学精神。
生11:我觉得还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是非常注重生活中细节的人。就比如说洗澡水的漩涡吧,平常人都不会仔细去研究它,而……却敏锐地去观察了它……
师:真好。
师:非常好,就是说这些现象如果让你看到了,你会不会成为谢皮罗教授?
生:(一起摇头)不会。
师:会不会成为波义耳?
生:(继续摇头)不会。
师:会不会成为那个医生?
生:(还是摇头)不会。
师:你还是你,对不对呀。为什么?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的相同点是注重生活中每个细节。
师:注重细节。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指着自己的脑袋说)和你不一样的
生:和我们不一样的一个精神。
师:(笑着摇头)不是精神。(继续请刚才发言的同学回答。)
生:就是说他们都有准备了,我觉得。
师:对呀,也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他有一个?
生:有一个科学思想,有一个头脑。
师:有一个脑袋,是不是?你有一个脑袋,他有一个脑袋,他的脑袋和你不一样。你知道不一样在哪里?刚才你说是(还是请刚才那个发言的同学说)
生:他们事先对这个东西有准备。
师:(小结)这叫有准备的头脑。(换个同学)你还想补充。
生:我个人认为他们还有一种精神,就是说,他们很会利用他们发现的东西,没有说发现就发现了,就不管它了。
师:那就是,怎么利用呢?(换个同学问)如果你看到苹果砸下来,你会不会利用呢?
生:不会。
师:砸在你的脑袋上,它还是一个苹果。砸在有准备的脑袋上,那才成为万有引力。明白吧?所以他讲得非常重要。那就是他们都有一颗有准备的头脑。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们是不仅只有一个疑问,而是有很多个疑问。他们是多疑的。
师:(大笑)多疑这个词有歧义。
生:就是从紫罗兰这边可以看出来,波义耳一共提出了4个疑问,有4个问号,而奥地利的医生呢,提出了两个问号,哦,问题,这样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不仅他们有不一样的精神,还有他们多疑。
师:(朗声大笑)多疑是种病啊,但是在科学上的多疑是种精神。那是怀疑,那是质疑,那是追根求源,刨根问底,锲而不舍的一种精神。但最好不用多疑。
生:我觉得他们还具有一种求知的精神。因为如果像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就会把它放在一边,但是他们三个人,都是很注重问题的,就一定要把它解决掉。
师:好,同学们都发现了,这些就是相同点。都关于他们有很多的问题,最后他们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学生接真理)真理,科学的结论,对吧。这个同学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啊,老师在黑板上画三条线呢,就是告诉你第一第二第三这样写(用手势比划从上到下的顺序),不要老是横着写。有的时候呢,要竖着写,打破思维的惯性。好,我们来读一读三个词。
生:(齐读)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
师:我们发现,这三件事,每件事情都写了这三个部分,如果我们把它做为一件事,那发现问题是事情的(学生说是起因)反复研究呢?(学生说经过)得出结论?(学生答结果)
(教师板书:起因 经过 结果)
如果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解释的文章,比如它的题目叫洗澡水的漩涡,起因,经过,结果,你认为哪个部分应该写得最具体?
生:我认为是经过。因为我觉得经过才是最具有思考意义的。
师:最重要的,最具有思考意义的,是不是这样的呀?老师经常说,你的经过写得不具体,要你写具体些,生动些,对吧?好,那我们看,他在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引用的事例当中,起因,经过和结果,哪个部分最简单?赶快看一看,每一件事情当中,起因经过结果,哪个最简单。
生:我觉得好像是它经过写得最短,而起因写得比较长。
师:不但是起因,就连结果也写得比较长。不叫长,就什么?
生:叫具体。
师:我们来具体看看,谢皮罗教授反复研究,写了哪句话?
生: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研究。
师:一句话吧?波义耳?
生:这奇怪的现象和一连串的疑问,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师:几句话?一句话。
生: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师:一句话。最重要的经过都写了一句话。那个起因,我们认为不太重要的,写得对吧?结果一句话?不止吧。你有疑问吗?为什么最重要的经过不写,而把起因和结果写得如此具体详细呢?
生:我认为他把起因写得很具体是因为,他反复研究的经过就是因为起因诞生的,而结果写得具体是因为,从发现问题才能得出来的。
师:她注意到了这点:作者要证明的是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了吗?(在课题真理 问号下面加圈)
生:因为题目上讲的是真理和问号,真理是结果,而问号是起因。当然要强调起因和结果。
生:还有从第二段,终于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这个分论点也可以看出,重点写起因和结果。
生:因为题目是“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是“怎样解决一百个问号”,所以应该是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师:补充一点,他要证明的是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不可能得到真理,只有不断的质疑,才有最终的真理。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要把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最后得出的结论写的具体。因为没有问号,就没有感叹号。所以我们写这样的文章,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所引用的事例,要详略得当。好,再考考大家,同样有一个人,他同样用这些事例,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哪个部分要写最具体。
生:我认为应该是经过。因为只有反复研究,失败以后才能得到成功。
师:话还没说明白。
生:只有经历多,失败以后得出经验,才能成功。
师:你这话没说明白。也就是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还是坚持研究,最后得到结论。
生:因为写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有写其中付出的功夫,就比如说最实验成功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师:关键在功夫,好的。
生:我觉得关键在功夫,不一定非要失败了才能成功,有可能他遇到一个问题了,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想去问别的人,但是好几次遇不到,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才得到结果。
师:对,一定要写出努力,探索的过程。所以,同样的事例,在证明不同的观点的时候,他的详略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三个事例是相同的,为什么作者要用三个这么多?不用一个?
生:我觉得用三个更令人信服。
师:你的说法不令人信服。
生:因为一个事例让人感觉,这个是偶然,三个就是正确的。
生: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所以用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是一个真理。
师:一个事例是偶然的,那两个事例呢?课文中有个字。
生:必然。
生:叫无独有偶。
师:这样你相信了吧,还不信服。为什么用三个,知道吗?
生:这三个事例是用不同方面来论证的。
生:因为事不过三,这样写就说明他不是偶然发现这些真理的。
师:是不是这样啊?
生:我补充一点,我觉得用三人成虎来说这个事例也可以。
师:就是说事不过三,三人成虎,对不对啊?这说的多了就是真理了,对不对啊?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第一个和第三个事例都比较短,中间一个比较长。也许就是说,第一个说完,很多人不相信,所以就着重写第二个,然后还有一小部分人不相信,就写第三个事例了。
师:老师来告诉你啊,一个事例不足以证明,因为我们在论证的时候叫孤证,两个事例叫无独有偶,三个事例叫事不过三,在中国人习惯当中,我说了三个事例你还不相信,就说明你很愚蠢。当然这个是笑话。三个事例的论证符合中国的论证习惯。看看第六自然段,他不但写了事例,还有一个总结,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的小结部分)。
师:最有一连用了4个有所,读一下。
生:齐读有关部分。
师:有人有话要讲。
生:他应用了排比的方法来强调只要刨根问底就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说创造,有所成就,按照这个排比手法,就更强调了这个。
生:我还发现了这4个词语是层层递进的。
师:还有递进关系,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把顺序颠倒?这个排比是有顺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4个有所。
生:齐读。
师:所以写这样的文章,要严密。经过用事例来证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板书结论)我们来看最后两个自然段,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谁来读?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他得出一个结论,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难不难?你从哪些关键词中读出的?
生:他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师:并不神秘,并不遥远。说明不难,还有吗?你再读一遍,有个关联词是什么?
生:只要……就……
师:容易吗?请把关联词圈出来。有了这样的条件,就有这样的结果。请你继续读第八自然段。
生:继续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师:读完了。再问你,发现真理难不难?难不难?难不难?哪些地方看出不难?(板书 不难)
生:只要你做好准备,就能发现。
师:到底难不难?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说明不难?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难吗?你听老师读,然后再来体会到底难不难。发现你读书,没有抓好关键字。(师读)灵感获得难不难?(难)你有灵感吗?偶然的机遇来的容易还是难?(难)你是有准备的人吗?你是善于****思考的人吗?你是锲而不舍的人吗?而且只能给那些人?科学发现难不难?(难)真的难吗?糊涂了是吧?(板书
不易)他并不那么容易啊。结论第七自然段说,科学发现不难,但第八自然段说不易,只能给那些人。你们看看这个结论有问题吗?发现前后矛盾,为什么最后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呢?
生:我认为他说不易是没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都是有准备的,锲而不舍的人,那就不难了。
师:也就说,锲而不舍的,有准备的,****思考的人。有道理!那是说为什么讲发现真理是不容易的。
生:不难就是说,对于那些打破沙锅问到底,哪些锲而不舍的人,那就是不难。而相反,那些没有准备,没有****思考,也不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他就发现科学发现不易。
生:我觉得这些机遇都是非常偶然的,但是只要你有一个善于探索的精神,你一定会得到这个真理。
师:同学们,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法。(边说边板书: 并 也
辩证)我们对问题要辩证的看。为什么讲不易呢?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发现一个科学的真理难不难啊?(难)你发现一个给我看看?一般发现的都是科学家,发明家,一般的人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大家读对科学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搞科学研究很难。但是科学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它告诉所有的人,人人都可以从事科学研究,人人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让人人充满信心。但是后来它又说,科学发现也不容易,正当人民充满信心去研究科学的时候,浇了一盆冷水,科学发现要有相当长的,艰难的探索过程的,是要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是要有准备的,是要有****思考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所以,他下的结论是辩证的。拿起语文书,把最后两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最后作者得出:科学发现既不难,也不容易,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读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看看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觉得以前学过的到最后只是得出一个观点,它得出了两个观点。
师:你看出了两个观点吗?
生:第一个观点是科学研究不难,第二个观点是也不容易。
师:这个是一个观点,科学的发现不难也不容易,要辩证看待。
生:他的经过写得很少,而平常文章经过写的很详细。
师:我们平时学的大部分是写事的,而这篇文章是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章叫议论文。(板书:议论文)这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议论文有作者自己的观点,然后有作者的证明,论证过程。这篇文章的证明是用事例来论证的,用了三个事例。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阅读这样的文章,要关于观点,关于证明,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最后要结论。对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你认为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是哪一个?为什么这第一个问号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个真理,这个真理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证明,好吗?同时,课后要理解这样一个词语(板书: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