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教案设计   2024-12-23

“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潘克勤

理想中的“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应该是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调控,最终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进而确定后续的学习任务。国外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模型:

如此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学生则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并逐步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美·齐默曼《自我调节学习》)

应该说,这种教学构想的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也符合我们老一代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书教到不要教,改作文改到不要改”的美好愿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它照搬照抄过来,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上并不会结出硕果。

从新课程实施三年多来的教学实践看,对“自主学习”进行概念式图解的课例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时无明确具体的任务、无方法指导,听之任之;学生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更不清楚要学到什么水平,学后无反馈,评价也不到位,使“自主”走进了“自流”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现今的条件下,把“自主学习”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似乎更加贴切,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这里的“主动学习”,其首要特征是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其次是学生学习时的独立性。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愿学”、乐学;独立性则体现在学生“会学”、能学,并“相信自己能学好”。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要使学生从不愿学习到愿意学习,从不会学习到善于学习,从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到相信自己能学好。从而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同步的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这个层面上促进课程改革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使学生“愿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会学”的要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的途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满足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乐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从众多的语文教学论文中,不乏能看到“激趣五法”、“激趣八法”之类的经验。应该承认,这些从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但从来“教无定法”,如果拘于这些方法,而不能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普遍原理,最终很可能走上流于形式的程式化歧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只有内驱力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的有效的源动力,而产生内驱力的根本动因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应尽可能与学生民主协商学习任务,应给学生以一定的选择空间。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窗》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课文,要求每人找出2~3个疑难问题或最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人依次把自己准备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然后把相同的问题合并,把大家认为没什么价值或已在小组内解决了的问题去掉,每个组集中2~3个问题,在全班讨论,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按要求小组交流约5分钟。)

师:下面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时归纳,最后集中出全班同学都感兴趣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靠窗的病人会把窗外光秃秃的一堵墙描绘得那样美,而且每天都不一样?2、不靠窗的病人得到了靠窗的床位,如果病房里又进来了一位病人,他会怎样对待新来的病友?

以下的学习,同学们围绕“人性”,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对人物心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具体过程略。)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小说教法,从梳理情节入手,再分析人物,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等等;而是不惜花费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协商出大家感兴趣的直插人物心灵的两个问题,并以此作为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在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和解答过程中,不但完成了传统教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避免了对人物作简单图解,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重视过程指导,使学生会学、能学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指导,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起始阶段,应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

所谓明确的学习任务,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且是可把握、可评价的学习行为,而不能是笼统的、模糊的、不可操作更无法评价的术语概念。

【案例2】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七颗钻石》

(教师安排了“三读课文”的活动:一、粗读课文,理解大意;二、精读课文,领会深意;三、再读课文,品味欣赏。)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一下课文的大意。

生1(把故事情节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

师:你说得很好,但太长了。哪位同学能说得再简洁一点?

生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姑娘找到了水自己没喝而给了一个路人喝的故事。

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很好,但过分简短,有点没头没脑。哪位同学能再具体一点?

(以下学生发言,很少符合教师要求;教师勉强选择了一个,予以认可。)

学生发言之所以或失之过长或失之过短,其错不在学生,关键在于学生对什么叫“理解大意”(包括后面的“领会深意”、“品味欣赏”)的要求不清楚。实际上,《七颗钻石》虽然简短,但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却也有困难;因此,教师可这样向学生明确任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不能超出50个字。”也可大胆改换一种呈现方式,“根据课文内容,为文章另起一个标题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自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

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饶有情趣并具有较大思维负荷的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使学生能在完成认知任务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三个太阳》

1 教师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活动情境:举办 “南极科考队新闻发布会”。操作流程:1、以记者和科考队员的身份阅读课文,自问自答,做好现场提问或发布新闻及解答问题的准备;2、组织模拟新闻发布会,由5位同学上台充当科考队员,其他同学充当记者,先请科考队员简要介绍南极科考经过,然后进行答记者问;3、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记者” 和“队员”的问题和回答进行评价。

二、任务:深入探究课文含义。活动情境:组织记者研讨会,专题探讨“三个太阳”的含义。操作流程: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2、全班讨论、评价。

三、任务:全面领会课文精神。问题情境:结合本单元“写消息”的写作要求,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写一则消息。操作流程:1、学生按要求写作;2、全班交流、评价。

上面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展开了定向的、有序的、系统的学习活动,依托文本而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使课堂真正成为既生动活泼又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所。

在自学过程中,对具有一定操作难度的学习任务,教师可适当示范。

【案例4】圈点勾画加批注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什么是圈点勾画加批注呢?老师先给大家做个样子。(用实物投影一段文字的圈点和批注)

(生按教师示范,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加批注。)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样批注的。(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评注,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

(三)组织有效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及时反思。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仅知道了“学什么”、“怎样学”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水平,这就有赖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有效的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应尽量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只与少数尖子学生对话;应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应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避免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注意适度的激励,既不能挫伤学生也不要廉价表扬。

需要强调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即不仅要重视学业结果的评价,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理念。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评价,可围绕其外显行为特征展开: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能自主选择?是否能自由表达?是否善于探究?是否富于想像?是否敢于否定?是否有浓厚的兴趣等。

在评价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强化正确的思考过程,纠正错误的思维习惯,以逐渐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弘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信心,促进学生能适应环境,相信自己能学好。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杜绝教师的“言语霸权”;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自圆其说,关注弱势群体,激励原创学习,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可用以下示意图简要表示“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师生双方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坐标。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点击显示
【“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493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