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仇恨 张晓林阅读答案
莫名仇恨
张晓林
①夜已经深了。章惇坐在书案前,臂膊粗的蜡烛燃烧得“吱吱”作响。他在烛光下读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每读两句,他的牙齿都会“咯嘣嘣”地响一下,他心底就有怒火如蜡烛一般燃烧。
②这个时候,苏轼正在书房挥毫,他的书法越写越古雅了,文章也日臻化境。可是,他做梦都没想到,此刻,他的文章竟会激起别人对他如此强烈的仇恨。正是这种仇恨,在未来的某些日子,会一步一步把他推进万丈深渊。而这个人,却与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
③章惇是个性情很古怪的人,恰如他的书法,孤寒峭拔,绝少中和之气。黄山谷评之曰:“望之森然,恍若置身冰窟中也。”可谓至评。
④说章惇和苏轼渊源非同寻常,远可追寻到嘉祐二年。这一年,二人同榜中了进士,成了同年。他们很投缘,彻夜扺掌谈于客栈之中。后来,交游日益亲密,稍有闲暇,就聚在一起喝喝茶,喝点闲酒,谈谈书法,谈谈诗词文章。他们的友谊,曾让很多人羡慕。
⑤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章惇看到了苏轼对他潜在的威胁。已经做了副相的章惇随苏轼一道去拜访来大相国寺讲经的佛印长老。佛印长老是个高僧,与苏轼算是旧交情了。苏轼被贬黄州时,常到赤壁山下的江水边游玩,他很喜欢江水里晶莹剔透的彩色石子。当地的小儿常跳到江水里,去捞这些石子玩。苏轼每回来,都要袖几块糕饼向这些小儿换这些石子儿。时间一长,竟积聚下了三百多颗。当他得知佛印也性喜此物时,亲自跑到金山寺,一下子全送给了佛印,还为佛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怪石供》。佛印很高兴,特意做了红烧肉招待苏轼。苏轼暗示佛印有违佛门清规,佛印大笑,说:“礼岂为我辈设也?”苏轼也大笑。
⑥那天,章惇和苏轼在大相国寺一见佛印长老,佛印就跑向前来,一把执了苏轼的手,径直地把苏轼引到了藏经阁,一个招呼都不与章惇打,在佛印眼里,好像就没有章惇这个人存在。
⑦在藏经阁一一落座,佛印就夸苏轼是天下文章状元,放眼宇内,没有一人能与苏轼争锋。接着,又说苏轼无所不能,有经天纬地的才略,将来有一天一定能做到宰相,云云。
⑧章惇坐不住了,站起身匆匆告辞。
⑨章惇走后,佛印正色,告诫苏轼少与这个人来往。苏轼却不置可否。
⑩回到相府,章惇的怒气还没消,他连砸了两个官窑笔洗。他既恼恨佛印,让他丢尽了面子;也恼恨苏轼,恼恨苏轼,他找不出啥理由来。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恨透了苏轼。
⑾这一夜,章惇没睡好觉,他想了很多。他想到那一年与苏轼同榜中进士时,苏轼写的文章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事后听说,当欧阳修读过这篇文章,高兴得竟有些失态,还对旁边的梅尧臣说:“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想到这儿,章惇躺不住了,他披衣下床,来到书橱前,找出苏轼的文集,点燃臂膊粗的蜡烛,开始重读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每读一段,他脊背上就冒一阵子冷汗,他今天才算真正了解了苏轼,他不仅仅是个书生,他的政治才干远远在自己之上!
⑿章惇也有些奇怪,读苏轼的文章这么多年,怎么就没读出来这一点呢?
⒀章惇感到了巨大的恐惧。
⒁现在看来,苏轼是深知自己的啊!而自己却对苏轼了解得太少太少,还可笑地把苏轼当成了一介书生。
⒂章惇对苏轼充满了仇恨。
⒃绍圣元年,章惇登上宰相宝座。不久,苏轼被贬英州,再贬惠州,最后被贬到儋州去了。
⒄有旧识问章惇,将一个垂暮老人贬谪到儋州那非人所居之地,岂不是想要苏轼的性命吗?章惇没有说话,只是脸越来越黑暗下来。
(摘编自《满族文学》)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③两段写苏轼、章惇两人的书法有古雅与孤寒之别,以此隐喻两人在情趣、品性上存在不同境界。
B.苏轼很喜欢赤壁山下江中的彩色石子,经常用糕饼来与小孩换,可见苏轼在被贬期间仍不失文人雅好。
C.章惇愤而离开后,佛印告诫苏轼少与章惇来往,苏轼却不将佛印的话当一回事,直接导致后来被贬官。
D.小说善用侧面描写,借助对黄山谷、佛印和欧阳修等周围人物的描写,从侧面刻画了主要人物的形象。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对文中的人和事并未进行褒贬,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其中的是非曲直。
14.小说前后两处写章惇读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5.小说标题“莫名仇恨”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13.C E
(C.对佛印的告诫,原文说的是“不置可否”而不是“不当一回事”,并且这也不能视为苏轼被贬的直接原因。E.原文并非没有褒贬。)
14.①刻画章惇的狭隘,表现苏轼的才干之高。②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并为下文写苏轼的一贬再贬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点明章惇对苏轼的仇恨是无理的,表达作者对其阴暗卑劣品性的批斥。②暗含对“莫名仇恨”的摒弃,表达对豁达、包容等美好人性的追求,以及和谐互助共进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