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文本解读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只有手脑并用才能做好事情,才能有所创造。三年级上册的7课《动手做做看》就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展开的。
这篇课文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再问孩子们:“这是为什么?”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很多孩子都对朗志万的错误结论深信不疑,因而有两个孩子就毫不犹豫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因为金鱼身上有鳞。”“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这答案似乎有些道理,孩子们都光去猜想为什么了。而在场的伊琳娜没有盲从,她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觉得这几个孩子都没说对,但又一时想不出道理来,这时她没有放弃,懂得去寻求帮助——问妈妈,在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下,她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里,当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对科学家的话深信不疑时,伊琳娜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随便下结论,并且敢于尝试,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且当她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时候,她又是多么勇敢,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权威质疑,如此认真的科学态度不由得让我们心生敬佩,也自愧不如。最后当科学家向她说明了这样做的用意所在时,伊琳娜恍然大悟,我想这里只有伊琳娜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领悟到科学家说这话的内在含义,而这对伊琳娜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也将起到无法估量的推进作用。当我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深深地打动了,她身上有着多么可贵的东西啊!肯动脑筋,敢于质疑,勇于实践……那我班上我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学生呢?肯定有的,孩子的身上肯定或多或少有这东西,就是看你怎么去发现,怎么去开掘,怎么去培植了。可能就是缺少了像朗志万那样高招的人,善于激发兴趣,善于创造机会,善于发现潜能。我不由得提醒自己:可千万学着点,决不能误人子弟!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鼓励孩子,启发孩子“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这里,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这对我们中国的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启发。看看我们中国的小孩子,过的是什么生活?且不说有多少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是在学校也得不到多少实践锻炼的机会,长期的依赖生活形成了他们的依赖思想。“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这是孩子的依靠,但也往往因此造成了很多孩子遇事没有主见,懒于思考,懒于动手,盲目从众的心理。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我们中国历代以来盛行灌输制,崇拜权威,有时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统治者往往抓住这一点,拿权威来压天下,以控制天下百姓的思想。读书者往往死读书、读死书,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失去了身心的自由,变的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就是到了现在,这种盲目崇拜的思想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师道尊严,理解过头了,就变成了死教条,就变成了害人的东西。要继承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没错,但我们同样要摒弃那些挡住我们视线,阻挡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我们要做一代开放大气同时又内敛自收的中国人,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的新教材在取材上就做得非常好,像这篇课文写的是外国,里面的教育环境如此宽松民主,里面的人际关系如此自由平等,这样的环境才容易激发创新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的一个暗示吗?我们中国的教育者,包括教师和父母,对孩子就是不放心,常常有意无意地就开始包办代替,且总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凛然不可冒犯,“老师讲的话,肯定没错,你们照做就是了。”“你是小孩,一定要听大人的话,不然,有你受的。”“你怎么能不听大人的话,太不象样了”……瞧瞧这些话,简直到处可捡,好象不这样,就不是“大人”了。试问:不这样,我们大人就没有威信了吗?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吗?听话了,就有出息吗?答案不是这样的吧。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有创新的欲望吗?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成功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现在全国上下之所以积极推进课改,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育模式,解放我们孩子的思想,切实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而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是主渠道。这里没有我们的老师切切实实地转变观念,没有我们的老师脚踏实地地辛勤耕耘是万万不行的,当然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也是必要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一个是人们心中的权威,一个是孩子身边的亲人;一个是机智巧妙地提出问题,一个是和言悦色地点拨启发。两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处在教育孩子的不同层面上,也事先没有商量过,但两人的配合却是如此默契,如此艺术。殊不知,这默契、这艺术的结合点正是在于他们对孩子充分的尊重。
文章情节简单,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妈妈对伊琳娜说,“你动手做做看!”朗志万告诫孩子们,“要动手做做看。”几个小朋友在听了朗志万提的奇怪的问题后,是不是动手做做以后再回答的呢?我们的学生当时又是怎样想的呢?朗志万到底“哄骗”小朋友没有呢?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后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后伊琳娜会说什么呢?这一课会带给孩子很多启迪,在学习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入情入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伊琳娜想到的,我们的学生想到了吗?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语言,并训练学生读好对话,培养语感。在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