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二)
师:董老师看到大家都很开心,来,握握手,和老师说几句。
上课。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去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照片,想看吗?
播放草原风景。
师:这是什么地方?
生:草原。
师:今天,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老舍先生所描写的草原。请大家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
生:通过写草原的景色和草原的风土人情来描写的。
师板书“景、人”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感兴趣的句子。
教师巡视,提示边读边批注。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觉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好,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一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这一句?
一生再读。
师:一碧千里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生:……
师:来,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把一碧千里的感觉的读出来。
生读。
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师:我感觉到了,你再来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板书)你们知道茫茫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着急回答,还有没有写得好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大花。”
生:“……翠色欲流……”
师:这个孩子真棒,一下子就找准了写景的点睛之笔,老师也喜欢这句话,“欲”是什么意思?欲流就是将要流,为什么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慢慢地向周围扩散
师:什么是绿色渲染?
生:……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翠色吗?
生:青绿色。
师:你说的很准,这个翠应该更多一些鲜亮……绿得丰富、绿得饱满、绿得厚重,这就是翠色欲流,请大家再读这句话。想象是怎样的画面?
生答。
生读。
生: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鲜亮,充满生机。
师:我想起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读“那些线条……”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草原。还有哪些?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对,像绿色的海洋,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也想读。
(播放轻音乐,老师范读)
师:美吗?谁也想读?
一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
生:咱们这里的天空……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的情景进行体验。今年暑假我去草原,脚刚踏进草原,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了,老师虽然唱歌不好,也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师:让我们把这高歌一曲的情景读出来。
生读。
师:(播放视频)……天空赋予草原明亮的色彩,小丘赋予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是赋予草原生命的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这样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这里,他不仅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句子)
生齐读:“在这境界里……”
师:能不能用一首小诗把这种情感写下来?
生练写。
生:天苍苍,野茫茫,……那么美。
师:你真是个小诗人,努力下去,一定会越写越好。
生:……留下美好的眷恋。
师:眷恋这个词用得多好啊!
生:……
师: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了,这就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
师:同学们,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我们乘坐的汽车……那是什么样的景象,听——(播放音乐《赛马》)说一说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师:老舍先生是怎样描写的,自读2-5自然段。同学们,用你的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
生读。
师:老舍先生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生:迎接我们和一起联欢的情景。
师:这叫热情款待,你还想说什么?
生:应该是先是欢迎,再是款待,然后是话别。
(板书)
师:现在看看远迎的场面。
生读。
师:飞过来很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马跑得快!
生:蒙古人民热情。
师:为什么像彩虹?
生:衣服漂亮。
师:就像彩虹那样五颜六色。
师:看,蒙古人面身穿节日的盛装欢迎远客,想想可能有老人、孩子,这是多么盛情的邀请啊!如果你就是客人,是怎样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描写远迎的句子。
师:我仿佛看到骏马疾驰、欢腾雀跃,分明是马在飞、人在飞、心在飞、情在飞。
师:接下来,把这一节课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生背诵喜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