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