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及整体结构,从感性上认识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有初步的认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在你小学六年的时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一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今天,作家苏叔阳的启蒙老师刘老师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为什么作者一看见风筝就会想起刘老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正音:筝
“理想”与“风筝”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不相干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并说是“理想的风筝”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走进文中主人公刘老师。
二.整体感知:
出示自渎要求:
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想想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指导“连翘花”的“翘”的读音,简介连翘花。说出“倘若”的近义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的想到刘老师?
(2)文中课文哪几自然段主要讲了刘老师?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读文后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的生动细腻,试找出来几处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文中的刘老师给我们什么印象?你最欣赏刘老师的哪一点?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自然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读文,了解刘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
按要求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1.这段文字描写了刘老师的( ),介绍了他的( )( )、和( )的特点。
2.模仿这段文字,介绍一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的外貌。
五.作业:仿照第9自然段的细节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1——3 )引起回忆
(4——9) 上课 谈腿疾 写板书
下课 放风筝
(10——11) 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