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实践功能 开发学生创新素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优化语文实践功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充分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发学生创新素质。
一、引导自主,归还自由素质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自由也是儿童的天性,语文教学应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自主地听、说、读、写,让儿童自由地学习、生活、游戏。为此,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
(1)教师角色——主导、辅导与“配角”。布鲁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要辅导者,而且是学生的榜样,并拿来同自己比较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介,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融合、互动,产生连通、感应、共鸣。
在《黄山奇松》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①读一读,你打算怎样朗读课文;②查一查,弄懂你不明白的词句;③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④说一说,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紧接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时,答案丰富多采,课堂井然有序。教师只是学生成功的欣赏者,教学秩序的维持者。
(2)学生定位——主体、主人与“主角”。学生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学习活动,真正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用自己的心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这时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呵护。
一位教师执教《地球清洁师》时,让学生完全自学,学完后学生不约而同地要求表演自己心目中的“清洁师”,自主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了相关细节要求。表演很成功,认知、理解、运用等教学目标落到了学生表演之中,使语文课教学成为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表演活动。
二、倡导合作,挖掘合作素质
语文学习合作既包括师生之间的狭义合作,又包括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广义合作;既涵盖学习活动的全部过程,又包容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师生之间的狭义合作,是语文学习活动经常出现的形式。它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配合通道,于举手投足中共享学习的信息,在心领神会处完成学习的目标,从而挖掘语文学习的合力资源。
于永正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处处设难铺疑,时时点拨指引。于老师一笑一颦,学生亦步亦趋。小稻秧遇险脱险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喷雾器大夫如同天兵凭空出现的镜头,都成为师生受教育的“点睛”之笔。师生在互动中惟妙惟肖地成功表演了小稻秧脱险,体验了文本唯美的语言,领悟了现代科技的威力。
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广义合作,是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过程。深化语文学习的广义合作,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时,如果我们只根据课文内容罗列课堂教学目标,就事论事,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若将其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设计出“①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如何?②走访: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意见。③总结:评价环境状况,提出整改意见。④交流:个人心得体会,集体研究成果”等问题,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的紧迫性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因参与社会实践而得到历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