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2025-04-07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点击显示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师如水
“伤心秦汉经行处”试解
趣中求实 趣中求新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初2014年届九年级(下)阶段测试(七)
《匆匆》教学反思
《学弈》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听课反思
小学语文:《所见》课堂实录
小学生朗读存在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69291/
上一篇: 名师精讲《巨人的花园》──巨人终于醒悟了
下一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