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谈谈低、中年级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低、中年级的阅读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为什么要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提出语文教学中的“双基”呢?“双基”问题这几年似乎被遗忘了。
八、九十年代语文教学强调以训练为主线,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串讲串问、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学习语文缺少主动性、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从而造成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批判(1997年爆发的语文教学大讨论)。本世纪之初,强调对话、交往、尊重个性,正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渴望,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使得语文教学对人文性近乎于顶礼膜拜的程度,言必是三维目标,并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基础工具性”。语文的基础工具性是什么呢?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谈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忽略了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造成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是:三维目标中,往往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育”的成份多于“教学”,语文学科承担的教育功能大于语文学科本身所应承担的功能。忽略了语文学科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工具性,使得语文学科缺少个性,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性,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老师感到很累、很苦,但语文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的趋势。
语文学科的个性是什么?用叶老的话说,就是“听、说、读、写并重”,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加强识字、写字
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低年级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认真地做好写字的指导。2001年刚开始搞实验时,有的人提出小学生写字不讲究笔画、笔顺,甚至说初学写字多一笔少一笔没有关系,这是很不对的。关于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的问题,“识字写字专题”中有专门的介绍,不再具体阐述。
中年级仍然不能忽视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低年级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老师对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给予指导,同时提高写字的速度,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除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还应根据中年级的特点,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意在引导,老师可以从这些安排中受到启示。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另外,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单独编写钢笔字教材和毛笔字教材,使用写字教材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因学生初学钢笔字、毛笔字,运笔技能常常掌握不好,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重视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许多词句的练习,如,读词语,用学过的熟字组成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
2.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弄懂词句的意思,不提倡以词解词、解句,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如,《笋芽儿》一课的教学,陆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春天的画面,感受美好的春天,从而理解课文中的“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这句话的意思。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对于词语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动作语言(三种语言:口头、书面和动作),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演一演,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如,《笋芽儿》一课中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如“弹奏、敲、伸懒腰、撒娇、钻”等,教学时陆虹老师很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胡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胖乎乎的小手》中的“看了又看”时,让学生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再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人教版教材到了中年级,
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如,三年级上册《风筝》(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
《科利亚的木匣》(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
《陶罐和铁罐》(“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孔子拜师》(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
《矛和盾的集合》(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教材中提出了运用两种方法或者只提出理解的内容,对运用何种方法不作要求,目的是综合运用学过的多种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翠鸟》(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鲜艳”的意思。)
《亡羊补牢》(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
《一人小村庄的故事》(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课文后面思考练习题:我们来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也是一种方法的引导,哪些是含义深刻的句子。)
《和时间赛跑》(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比如,“虽然明天还会有新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让我们找一找,体会体会,再下来。)
3.重视积累语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中年级以后,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落实词句训练的基本要求,扎实进行训练。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很注意引导学生摘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做成书签,既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又有教育价值。
积累语言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教师要重视指导他们选择好的读物,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如,学生到了一年级下学期,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已经掌握了近1000个常用字了,初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尽早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的儿童刊物,这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到了三年级,已经掌握了2000多个常用字(包括课外识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要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增加积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
“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这一思想,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如,
三年级上册
《盘古开天地》中反义词的巧用
《赵州桥》的过渡语
《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关于枝条的描写
三年级下册
《燕子》(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P4课后第3题
《荷花》(“冒”用得真好。)
《争吵》(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
《太阳》(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
(三)
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1.要加强朗读的指导。
(1)要重视示范朗读。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长句子往往不会断句或者读不通,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朗读,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重视示范朗读。示范朗读,既可以是长句子或者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也可以示范朗读全篇课文。陆虹老师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学生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对“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读得不太好,陆老师就及时地示范朗读。
(2)
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第一课时的朗读,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课时,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当然,这是通常所说或一般而言,不是说所有课文的朗读都要这样做。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
(3)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例,《笋芽儿》一课的教学,陆虹老师在朗读的指导上重视营造一种良好的情境,学生和教师共同进入到情境之中:
(1)第一自然段春雨姑娘的呼唤——
教师做沉睡的笋芽儿,学生做春雨,请学生唤醒老师。朗读的指导就融入在春雨和笋芽儿的交流中。
(2)读到第二自然段笋芽儿撒娇地说一句时,请学生联想自己平时撒娇的情景,达到很好的移情效果。
(3)学习第四自然段时,突出“一个劲儿”这个词语,再请学生配上动作感受着读。
无论是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朗读,老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听、读要求,如,认真听听,看看发现什么问题;认真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
(4)
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学习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在这一点上,教学《笋芽儿》一课陆虹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既注意到全班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注意教给读书的方法和提出弹性的要求,如,学生自由读课文时,可以读一遍、读二遍,若有时间也可以读三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
此次三位老师上的《胖乎乎的小手》《笋芽儿》《和时间赛跑》三节阅读课,总的来说,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的。像以情感为线索的《胖乎乎的小手》《和时间赛跑》这两篇课文
,如何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来,老师重视得不够,特别是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朗读。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我想,对今天的阅读教学还是有指导作用的。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
那么,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刚才上第二课时的两节阅读课,还是存在这个问题的,所以没有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如,《和时间赛跑
》一课的教学,既然老师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赛读课文,就没有必要绕着弯子让学生选择读书的形式,老师完全可以直接提出来,我不知道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发给代表的光盘上有这一教学环节)
此外,一些学校指导学生读书,要求学生用手指指着字一个个读,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连贯,还会影响阅读的速度,这种做法危害不浅。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求新、求异,不等于放手不管。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价值观,也反映着教材编写者的价值观。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达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
3.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
教学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4.
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
低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例如,天津和平区万全道小学的姜宁老师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第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
第二课时一开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小组内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写好的问题条。学生的问题如下:
(1)“受益无穷”的意思是什么?(教师及时解决)
(2)为什么“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3)为什么“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4)这个谜为什么让作者感到可怕?
(5)他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
(7)爸爸说的谜指的是什么?
老师将重点问题疏理好后,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提出:联系重点语句,读课文,同学间讨论、交流等,再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进一步去体会,去理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全班共同解决问题。
应该说,这位老师的这种教学设计是富有新意的,也很符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精神。但这种教学设计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要强。
(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在语文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
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读好书、写好字,培养阅读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少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分析概括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收效却不大。现在阅读教学又偏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我认为,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我想,是可以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安排了读写例话“读文章,想画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将文字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这是对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读文章想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造想象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应该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人教版三年级实验教材虽然没有安排“读文章,想画面”这一读写例话,但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这一思想。
如,三年级上册
《我们的民族小学》(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盘古开天地》(我仿佛版了这样的画面。)
《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仿佛版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三年级下册
《燕子》(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
此外,▲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要模式化。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教学既要有一定的方法,也要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要模式
化。如,阅读教学的写字安排,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一般要求将每课的生字分散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每堂课让学生都动动笔,降低学生写字的疲劳。我在进行教材
培训时,有的老师问我:是不是低年级每篇课文的生字都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结束时让学生写一写。其实,可以灵活掌握,也可以在第二课时课文学完后写一写。这应该根据学生学
的情况,根据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杭州市胜利小学的陆虹老师在处理写字时,就做得很巧。
一是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利用“实物笋芽”巧妙地引导学生书写“笋芽”一词,音形
义相结合,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要注意的笔画,再提出要注
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板书示范。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字,进行及时评价,既巩固
了新学的字,又达到了将字写好的目的。
二是课文中多次出现“呼唤”,在学生对“呼唤”的意思理解之后,及时地板书示范,
指导学生书写,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是随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学习,由句子“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怎么也看不
够”,引出词语“世界”让学生书写,并引导学生用“世界真是______”说话,发展学生的
语言。
三个词语适时地在课前、课中,用不同的形式,在创设的语言情境中将对词语的理解和
书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四川乐山的胡桂容老师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在字词的处理上也很有特色。首先,以词的形式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用卡片这一简便易行的教具,引导学生
认读词语,词语中学生不认识的字用注音的方法解决,同时让学生用“帮”“等”字组多个
词语,丰富了学生词语的积累,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说到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我是不主张多用的。现在的阅读教学,很少看到老师
运用课文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辅助教学;过去老师常用的小黑板现在不多见了;有的甚至将课文中的内容一段段地做成多媒体让学生读屏幕,却不让学生读课本。教学也要讲“成
本”,现在有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很不经济,或者可以说只是样子而已。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多
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
好奇心强,极易被课堂上的一些新奇的、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新奇的、鲜艳的东西往往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同时播放有声音、有画
面的课件,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学生不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而是看着画面。因
为学生这个时候是很难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的。
(五)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发展学生语言方面,人教版实验教材提供了许多空间。
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有的老师在学生学完课文《四季》后,引导他们仿照课文试着编一编:
▲“桃花片片,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鲜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夏天。”
桂花黄黄,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玩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有的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儿歌《天上的小白羊》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试着编一编:
▲“天上的小白兔:天上一群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小白兔啊下来吧,不要在天上着了凉。地上草儿密,地上蘑菇多,地上才是你们温暖的家。”
▲乐山市实验小学的胡桂容老师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注意利用课文后面的练习:“说说做做,用替、给、帮、为”练习说句子,并选择一二个句子写一写,发展学生的语言。但是,学生练说时,很多学生说的内容仅限于家庭生活,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说话的内容。
对于一年级学生到底写多少,老师的要求不要过高,能写多少就多少,不会写的字允许
学生用拼音代替。阅读教学要尽早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一是刚入学的儿童有与别人沟通的愿望;二是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再如,
三年级下册教材:
《一个村庄的故事》(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
《南辕北辙》(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
《太阳是大家的》(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
教材的这种安排,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提供很多平台。
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调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学习阶段性的特点。
如,五年级教材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就较好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可以说,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一个亮点。
在“有趣的汉字”部分安排有:搜集、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
特点的古诗、对联、歇后语等;搜集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让学生
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在“我爱你,汉字”部分安排有:建议学生开展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写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引导学生为纯洁祖国语言做点实事。
内容上也有开放性,既有规定内容,又有弹性安排,给学生留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更大空间。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将迎来一个“知识人”时代。现代社会知识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的发展与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量。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的最初几年,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当然,在教学中开展活动、开展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在的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往往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语文课上成了“快乐大本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不像语文课。
语文学习光“乐”不行,教学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不能只是鼓励,批评不得。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好,缺少挫折感。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学专家孙喜亭说:“孩子很喜爱吃的食品,如冰激棱,不一定是最有益的食品。课程犹如食品,课程设计就是挑选最有利学生发育成长的食品。当然,好食品也应吃得得法,吃得适量,吃法与适量就是教学问题。”
下面谈谈习惯。
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的,只是要求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如,胡老师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写字的姿势,读书的姿势等,如果一个老师在学生一入学的时候从一点一滴做起,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的。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上面已经提到一些习惯:
如,
▲低年级要“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中年级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读书看报的习惯”;
▲“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等等。
时间的关系不展开说,仅例举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如何体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习惯的培养,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是以“读写例话”的形式编排的,而实验教材是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和课文之后,以吐泡泡的形式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和怎样想。
如,三年级下册
《惊弓之鸟》(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引导学生思考更羸的话。)
《画杨桃》(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和时间赛跑》(“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
《可贵的沉默》(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
《一面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特别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这种情况(指的是对阅读没有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三、树立单元组备课思想
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都围绕专题设计,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教材的导语里,就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爱地球、爱自己的家园。4篇课文《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都是围绕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来写的。在《美丽的小路》一课后,提示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又到哪里去的,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去观察身边的垃圾情况,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语文园地”里提供了交流、展示自己发现的平台。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周围的环境,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如果在整个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安排了解、观察活动,口语交际活动就很难开展。
▲在每单元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
有数。课时的安排上,教师教学用书只提出单元教学时间,没有每一课的教学时间,目的是引导
老师从单元的整合上灵活安排每一课的时间。
四、搞好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衔接
三年级上册是进入中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要把握一定的度,即不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来学习。
三年级具体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从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方面提出的,可以参看教师教学用书。
需要说明的是:三年级提出的学习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三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再如,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关于默读的训练过程,低年级是起始学习阶段,中年级是初见成果的阶段,高年级则比较讲究默读。中年级的课文与低年级相比,篇幅显然长多了,内容也复杂多了,如果此时的默读还停留在出声的或无声的短时间思考的训练中,学生就无法面对和承受中年级的阅读学习任务。因此,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手段,更是一项发展学生内部语言,提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文训练。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