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