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片段赏析教学练习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片段赏析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案例_练习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引读代讲”就是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诵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做到口诵心思,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掌握表达方式等目的。下面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引读代讲三例。
一、学习2—6自然段
师:(添词读)以前父亲是——
生:(接读)很慈祥的,
师:(引读)从来没——
生:(接读)骂过我们,
师:(引读)更没——
生:(接读)打过我们。
师:(跳句读)他不论多忙,对我提出的许多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总是——
生:(接读)很感兴趣,
师:(引读)总是——
生:(接读)耐心地讲给我听。
师:(跳句读)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奇怪地问他——
生:(接读)“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师:(跳句读)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生:(接读)“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师:(跳句读)后来听母亲说——
生:(接读)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师:(引读)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生:(接读)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里用课文中的原词或原句开头,引导学生诵读,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调的是什么。由“从来没”“更没”“不论”“总是”“总是”体会出李大钊同志平时对子女是十分慈爱的,但在革命斗争的危急关头,却顾不上疼爱孩子;为革命紧张工作到了来不及解答爱女提出的“非幼稚可笑”的问题。使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出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同时,这个引读又改变了课文叙述顺序,把文章的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显示出来,这又是对学生进行逻辑训练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二、学习8—18自然段
师:(引读)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
生:(接读)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
师:(引读)接着是——
生:(接读)一阵纷乱的喊叫。
师:(引读)一会儿,外面传来——
生:(接读)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师:(引读)“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
生:(接读)粗暴的吼声。
师:(引读)穿——
生:(接读)灰制服和长筒靴的宪兵,
师:(引读)穿——
生:(接读)便衣的侦探,
师:(引读)穿——
生:(接读)黑制服的警察,
师:(引读)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
生:(接读)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师:(引读)他们——
生:(接读)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师:(引读)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他们——
生:(接读)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师:(引读)残暴的匪徒——
生:(接读)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这一段引读,是将课文中描写反动派来逮捕李大钊同志时的情景突出来。从“听见”“传来”看出反动派虚张声势;三个“穿”、三个“他们”则写出反动派为了李大钊一个人出动的军警人数之多、种类之多;从“吼声”“一拥而入”“夺下”“绑”“拖”等词反映出敌人的凶残。这样,就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敌人语言的粗暴、野蛮,行动的凶狠、残暴,虽来势汹汹又内心恐慌害怕,从而激发学生对反动派的憎恨。
三、学习20—23自然段
师:(引读)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
生:(接读)他那件旧棉袍,
师:(引读)可是——
生:(接读)没戴眼镜。
师:(引读)长头发——
生:(接读)乱蓬蓬的。
师:(引说)说明他已经——
生:(接读)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
师:(添词读)可他脸上的表情却——
生:(接读)平静而慈祥,
师:(引说)说明他仍然保持——
生:(接读)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引读)见了父亲,我是——
生:(接读)忍不住喊出声来。
师:(引读)母亲——
生:(接读)哭了。
师:(引读)妹妹——
生:(接读)也跟着哭起来了。
师:(引读)父亲只是——
生:(接读)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师:(引读)他脸上的表情非常——
生:(接读)安定
师:(引读)非常——
生;(接读)沉着。
师:(添词读)因为他的心——
生:(接读)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师:(引读)这个力量就是——
生:(接读)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引读)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
生:(接读)他毫不动摇;
师:(引说)而且面对亲人的哭喊时——
生:(接读)也不忧伤。
师:(引说)他要用“安定”、“沉着”来影响亲人,使亲人——
生:(接说)化悲痛为力量,
师:(引说)使敌人想通过他亲人的忧伤来软化他的意志,动摇他的信念的阴谋——
生:(接说)不能得逞!
通过上面的引读、引说,不仅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更使学生体会出李大钊同志表情背后的内心世界,体会出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有力地突出了文章表达的重点,达到讲解所不能及的效果。
创造心理学认为,过分胆怯和自我批判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为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下面是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一个片断。
师:学完了这一课,对课文中的某一点、某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全班同学讨论回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质量、有深度,能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生:(质疑)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假如李大钊同志向敌人开枪,当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讨论时,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情形、当时周围的环境和李大钊同志的为人处事等方面考虑。
生A:他如果开枪了,他当然可以跑得掉,就可能不被敌人抓住了,不至于后来被送上绞刑架。生B:敌人封锁得那么严密,李大钊不可能用枪把敌人全消灭。我认为他还是会被敌人逮捕的。
生A:我也认为他开枪不行。你想当时街上聚集着群众,他身边还有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如果开枪,就会危及群众和女儿的生命安全。
生C: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当时情况下,他一定会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决不会意气用事。他宁可自己被捕,也不会随便向敌人开枪。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片段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