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也要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上,也要让学生“动”起来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目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要“动”起来。
一、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所谓“口”动起来即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读为主,实践证明,教师再精彩的分析讲解也不能让学生形成能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例如学习古诗,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改为以学生读为主,可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诗的节奏及韵律,得到美的享受,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细读,小组内交流已经读懂了的诗句。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品读全诗,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情朗读,进而体会诗的含义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长期这样教学,学生就找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不仅课上乐学,而且课下也乐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当然,学习其它课文也应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从读中去感知,去领悟,从读中积累语言,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其实,口和脑是密切联系的,只要学生用心读课文
,他的脑当然会动起来。不过,作为老师要尽量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的脑筋以最快的速度做最大限度的“运动”。小学生好奇好问,往往会问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尽可能地给以答复,不使学生创造的心灵受损,使学生有疑敢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所做的并不是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针对原有的问题进一步设问,化整为零,或再读一读,或讨论,或查资料,运用多种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不断地质疑并想办法解疑,脑筋就会动起来,思维随之活跃起来,创造性思维也会逐步发展。
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扫除读文障碍;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动手画、记,可以画不懂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几句简单的感想。这两个方面的训练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对学习课文大有益处,而且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良方”。三是应用简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给古诗配画或用简笔画的形式解释词语、句子甚至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比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鼓励学生用简笔画表示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就领悟到了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四是语文课中也要通过实验增强学习效果。仍以《詹天佑》一文的学习为例,文中詹天佑对“人”字形路轨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掌握,事先考虑到这一点,我就建议同学们用橡皮或尺子等文具当火车,在练习本上画一简单的“人”字形铁路,学生通过反复实验,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总之,语文课上,要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讨中去,这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适应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