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改传统教学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近一年来的语文教学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识字教学
记忆字形的音、形、义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将来步入文学殿堂的基石,但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字形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现象,因此记忆汉字的字形成为识字的重点环节。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得很吃力,学生不但记不住或记不牢字形,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低效益的识字教学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写作、阅读水平,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益,我充分利用教室的电脑和宽带,上网查找一些识字课件,或者是自己动手制作计算机教学课件,使多媒体与识字教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计算机教学课件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集成性、交互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观察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创造、指导”的课堂中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识字效益。例如利用计算机教授“湖”、“蝴”一组形声字的学习时,我首先把这两个字及其拼音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一组字的特征,待学生观察之后,在分别使“氵”和“虫”进行闪烁,接下来是“胡”字变成红色,这样一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同是一个“胡”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意思就不同了呢?两个新字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就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又及时播放了精心挑选出的一段小桥流水、蝴蝶飞舞的动画,这种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教学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真正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很快就掌握了字音、字义和字形。通过计算机直观图的演示和突出的“闪烁”,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和思考,增强思维的动力,把学生思维引向深人,真可谓“事半而功倍”。
俗语说:“好脑筋不如乱笔头”,也就是说,在进行生字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动脑筋记住字形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是爱动脑而懒于动手写字。因此,如何让学生会写并写好新学会的生字,就成为识字教学课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上田字格,一笔一划的写,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一笔一划的跟,虽然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书写的姿势、书写时的笔顺是否正确教师却不得而知,在判作业时,教师也只能检查学生写得是否正确。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没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而且也错过了当场纠正学生书写错误的第一和最佳时机。
为此,我利用北师大教材配套的识字软件,使用计算机带领学生写字,即在屏幕上出现一个田字格,把所学的生字按顺序笔画出现,如同老师在黑板上带写一样,遇到重要的地方,计算机便会主动提问学生,如: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何?哪一笔在“横中线”上?并把在“横中线” 、“竖中线”的笔画变红以示提醒。此时我就可以有空闲来穿插在学生中间,指导他们书写,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如坐得要端正,两肩齐平,不能一高一低,不可随意倾斜侧坐、拿笔要正确、书写笔顺要正确等,而这种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与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课下来,每个一个学生至少会被我指导3—5次,教学效果很好。
二、利用信息技术和利于教材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元日》一诗,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爆竹声声全家人围在一起喝着酒,新年的太阳冉冉升起,人们正在把旧的春联拿下来,换上新的春联。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画面中悟出了诗歌的内涵,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又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床前明月光”孤独与凄清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此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静夜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把诗人床前独坐,举头望天的景象制作成课件,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在进行《葡萄沟》一课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全程营造了课文的情景。在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通过大量美丽的图片,把学生带进了风光独特的葡萄沟,葡萄沟那美丽的景色,不仅吸引了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并且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弥补了学生由于年龄小、没有亲自到过北方的不足,使学生初步感受塞北的广阔美丽。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课堂从此亮起来,活起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