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考点分析:记叙文阅读
内容预览:
记叙文阅读
考点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具体到记叙文,中考要求有以下4点: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中考对这部分的考查重点是: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测试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在命题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②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份额最大。由于中考语文将逐步过渡到最终只考读写,因而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而中考现代文阅读又一向以记叙文为主要考查文体,所以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现 代文阅读的“半壁河山”。
③选文课内课外并举,课外选文逐渐加大。甲卷的阅读题选文目前还是一段课内一段课外,乙卷则多是取自课外。总体上看,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是势在必行。因为,一方面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也是实行“一纲多本”后保证公平竞争所必需的。
④选择题主观题并行,主观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选择题在考查的覆盖面、阅卷的客观性上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题型优势,但它忽略对过程的考查,忽视对语言表述的考查等弱点正日益暴露出来。鉴于此,前些年重选择题轻主观题的倾向正在得到纠正,目前主观题正呈现上升的势头。
⑤知识点分布趋于均衡合理。一篇(段)文章,考些什么,主要受《考试说明》的限制,同时也受文章本身的限制,因此阅读题知识点的分布是一个不容易解决好的问题。早期阅读题多考一些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至于平时教学下大力气的诸如内容、结构层次分析等却很少涉及。这几年不同了,已经从考局部转向整体把握,呈现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全面考查的局面,考点分布比较合理,过去比较忽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分析一类的题也得到加强。另外,并列几个文段的比较式命题已开始频频出现,使测试的综合性、思辨性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的测试题型包括以下几类:
1.选择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这类试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在准确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从语言的表达中分辨出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由于这类试题既要求对文章本身理解,还要求理解题中选项的正误,所以在中考试题中是重点。
2.填空题:这类题型适用范围很广,如填写记叙要素、人称、顺序、文章的线索、环境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表达方式等。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由于填空题只要求填写词语、短句,所以语言表述要求准确简明。解答这类试题要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答题。另外,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也多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这就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3.标示题: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标示时要注意按要求准确地标示。
4.简答题: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意,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这类试题不仅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查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它在中考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回答。可以采用正反比较法、替换法从不同角度回答。还要掌握归纳段意、层意、中心意思的方法。语言表述要通顺简明。
5.回答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这类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观点,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这类试题具有综合性,考查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语文能力,所以在中考中是难点。
总之,2003年的中考命题会以近几年中考命题思路和命题题型为主,但肯定会有所创新。主观性试题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课外阅读材料肯定将继续占主导地位。试题结构中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表述阅读心得的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可供选择的题点有:内容要点概括(篇或段),层次划分,对某些表达作用的理解,语句含义的解说,词语语境意义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等等。
知识网络
对记叙文的阅读,在复习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
分析记叙的要素要注意文章交代这些要素的方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如第二册的《分马》:“……一等牛马栓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驿路梨花》:“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第三册的《听潮》“在平静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酌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如《七根火柴》开头对草地恶劣环境的描写,反衬了无名战士及卢进勇为保存火柴,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的坚强意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语句,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4.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如《我的老师》写“我”与蔡老师相处的第一件小事时,作者选用了“从来”“仅仅”“好像”“轻轻地”“敲”“笑了”等词语,初看平平常常,然而当我们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时,我们发现这里的“从来”与“仅仅”相呼应,强调了一件趣事值得回忆。“好像”。轻轻地”“敲”生动地写出蔡老师“发怒”教育学生的样子,在假打真爱之中,师生共同的“笑”声,渲染了师生间亲密融洽的气氛,勾画出了温柔慈祥的蔡老师的形象。
5.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叙述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记叙文中的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6.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没有达到阅读的目的。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如《枣核》的最后一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如《驿路梨花》结尾部分引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它既是文章的点题句,又是文章的升华句。人花相映,直接揭示了文章主题:这“驿路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的梨花姑娘,更是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品质和雷锋精神的象征。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如何概括段意: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如何归纳全文主题: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易见的则不必要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一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二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三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行文有繁有简,这种详略繁简者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一般来讲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和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关的次要材料。
典型例题
例1
(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缝隙里,又拨拉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过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多么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甲)文中写了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表现波浪与乌云、狂风等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赞美的是波浪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主要写海潮的声音,从“我”与妻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作者赞美的是海潮。
答案:波浪 海潮
2.(甲)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此题很容易,只要了解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答案就十分清楚。
答案:乌云、雷声和狂风象征了反动势力。
3.(乙)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解析串讲:本题要求了解间接描写,首先要清楚这段文字写的内容是海潮涨潮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各种音响,表现海潮的壮美。其中,海潮声音都采用丁直接描写,只有“妻子”战栗地叫着“这里会塌了”、“我怕”。通过妻子的话,衬托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大力量。
答案:③
4.(甲)里有7个加粗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三个动词是__________。
解析串讲:解答此题主要是认真读题干,看清要求。题目要求找出三个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先从文中7个加“”的词中找出动词,有4个:压、抱、甩、摔,再从这4个动词中选择3个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其中,“抱”表示把“海浪”抱起来,不足以表现猖狂,把它去掉,剩下的“压、甩、摔”符合题意。
答案:压、甩、摔。
5.(乙)文中“我”说“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也有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D.涨潮时海浪的声音组合成的音乐美。
解析串讲: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我”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文描写海潮的各种音响,然后写妻子的恐惧,“我”是在妻子说“我怕”之后才说出“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句话的,显然,指的是雄壮的美。
答案:A
例2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下面对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样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解析串讲:甲段描绘的是春雨图,B项中写树叶、小草的绿,以及把春雨比成“花针”,都是间接地写春雨闪亮的特点,此项正确。乙段描写暴风雨到来的过程,C项“乱撞”是写狂风中雨点的情态的,突出了风的猛烈,雨点的急骤,此项也正确。D项“砸”运用得十分准确,突出了雨点的大,很有威力,使得祥子哆嗦,此项正确。只有A项不正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别恼”是作者提示读者下文要写春雨的特点,这个词并不是写人们对春雨的感情,选项分析不正确。
答案:A
2.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乙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
解析串讲:风是无形的,因此,写风主要通过间接描写,即通过写其他事物的情况表现风。甲段是写雨的,字面上没有写风的语句,这就需要从描写雨的语句中寻找与风有关的句子。甲段开始用“密密地斜织着”描写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为什么雨会“斜织”着?显然是因为有风,风吹着细密的雨道,才会出现“斜织”的情态。乙段中写风的句子比较多,但要注意找出间接描写风的句子,不要找既写风又写雨点的句子。文中通过柳枝、尘土来描写出风大的特点,所以“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是间接描写的句子。
答案:略
3.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这道题的第一问很容易回答,只需从甲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就可以了,如:青、绿、黄。第二问是要求写出用比喻描绘雨猛烈的词语,解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雨猛烈的比喻句,再从比喻句中找出词语,实际上就是比喻句的喻体。写雨猛烈的比喻句是“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就是“箭头”、“瀑布”。
答案;青 绿 黄 箭头 瀑布
4.“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粗词“掀”是否能换成“撕”,为什么?
答案:“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这句话是写闪电的威力,“掀”是揭起的意思,掀起之后,露出的是一块或一片,“撕”是将整块东西分成两部分,撕开之后,露出的是一条缝。两个词比较,“撕”略显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
5.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解析串讲: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应结合文体来理解。甲段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乙段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景物描写与刻画人物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甲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乙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痛苦。
6.请写出甲、乙两段文字的作者。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记忆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记住著名作家的作品,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
答案:朱自清 老舍
例3
礼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身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l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女儿特别喜欢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意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上。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解析串讲:这道题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依据题目的提示来思考,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母亲接受了没有?结果怎么样?
答案:女儿送给母亲礼物,但不被母亲接受,最后,雕像被摔碎了。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②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l万元人民币。
“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③母亲眼角挂着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答案:
①句中“焦灼”是写女儿的心情,能到向往已久的学校上学,她本应是高兴、激动,为什么“焦灼”呢?文中交代得很清楚,上学要交1万元建校费,她家里生活困难,“到哪去弄呢”。所以,“焦灼”实际上表现了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②句理解“小山似的”蕴含着的情感,可以先思考1万元人民币怎么能堆得像“小山似的”,肯定是纸币面额小,数量多。可见,钱来得不容易,是母亲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表明1万元来之不易,它凝聚着母亲的心血。③句的母亲“失望”的原因,在文中通过母亲的话已经写出来了,“你怎么学会乱花钱”、“买的是什么玩意儿,袒胸露背的,……多寒碜人哪”。根据母亲所说的话,可以概括出母亲“失望”的两点原因:一是嫌女儿浪费钱,二是认为女儿的礼物不“健康”。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解析串讲: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应该先找出写女儿两次流泪的语句,再分析流泪的原因。第一次是看到母亲的白发,想到母亲的艰难,感激而流泪;第二次是望着破碎的雕像,为母亲的不理解感到委屈而流泪。
答案:感激 委屈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的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串讲: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可以从母亲与女儿的关系角度思考,母亲爱女儿,为了女儿能上学甘愿吃苦受累,一点一点地积攒学费;女儿孝敬、感激母亲,特地给母亲买了礼物,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可是,在对待礼物的态度上,母女俩截然不同,母亲不能理解女儿的心意,女儿对此伤心失望。直接表现母女之间观念上的差异就是对待“雕像”的态度,最后,“雕像”破碎了,恰恰反映了这种差异。
这道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不要求一致,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答案:略
例4
老师的泪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请你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可这一次一定是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教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
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地流淌着。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的,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觉得我的额头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1.文章开头说“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老师像妈妈。
2.第二、三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___________的外表和__________的心灵。
解析串讲:解答此题要抓住外貌描写的句子,如“像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眼睛“成了甜甜的弯月”,这些比喻都写出了老师外表的美丽,同时写出老师心灵的美丽。但答题时,应避免使用相同的词语,心灵美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形容,比如纯洁等。
答案:略
3.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请你简要回答,横线(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横线(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解析串讲,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通过“泪”分析人物的心情,应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具体分析老师眼中充满泪水的原因。
答案:(a)句是因为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很年轻,“我”说喜欢看老师的眼睛,而且引起同学们的哄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心理不难体会。另外,从老师的语言“请你出去”,我们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老师当时羞恼、难堪、生气的心理。(b)句是在杨老师讲述自己的身世,特别是在讲述恩师弥留之际那感人的场面时热泪盈眶的,显然,这里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怀念、感激、崇敬的情感。
4.最后一段“我总觉得我的额头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头上圣洁的印迹”指的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解析串讲:解答这道题应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圣洁的印迹”表层所指,即在文中实实在在所指;二是深层所指,即文中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内容。从文章内容看,“圣洁的印迹”实际指老师的眼泪;“我”之所以永远忘不了,是因为那眼泪代表了老师的教诲,老师那慈母般的爱。
答案:①老师的眼泪②老师的爱
5.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____________的赞歌。
解析串讲: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完成,可以从两代教师共同的特点来把握,也可以从文章中老师的语言来体会,比如:不要“恨爸爸”,“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等;题目采用填空式,只要选择一个既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又可以做“赞歌”定语的词,最能表现中心的词就是“爱”。
答案:爱
6.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的,真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
解析串讲: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谈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理解时要抓住关键词语“笑着”。“笑着”可以有许多种理解,可以是乐观,可以是自信,可以是宽容,也可以是豁达等等。你对哪方面感受深,就可以谈哪一方面。应该注意的是,表述时观点要明确,语句要通顺、简洁。可以采用先提出自己观点(看法),然后加以阐述的形式。
答案:略
例5
一盏油灯
刘超
生日这天晚上,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口上加放着一枚乾隆年间的铜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过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钱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三十年前,五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灯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事的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墨污油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用不着,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本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本不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了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黑暗,没有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十七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时我带着亲人的嘱托一一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刚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归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唯独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
我愿用身躯做瓶,血液做油,筋骨做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作者在开头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说它“极普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它“极不普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这道题要在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这篇文章就是写小油灯的“极普通”和“极不普通”。“极普通”在文章开头写得很清楚。它“极不普通”是文章重点叙述的内容,解答时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内容。可以从小油灯的来历、经历、与“我”的关系几方面来思考。
答案: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做的;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融进了“我”的生命。
2.用曲线在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解析串讲:这道题要分两步解答,先在题目指定的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第四段主要写当年使用油灯的地点、原因以及油灯的作用,因此,油灯应是描写的对象,找出描写油灯的句子并不难,“暗淡的光环……宛如一片星星”。说明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描写的语句表达了“我”对油灯的什么感情;二是描写的语句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有了思路以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就可以了。
答案:突现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
3.文中“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抓住文章中第9、10、11段的内容进行思考。妈妈的话点明了油灯的作用,油灯伴随着“我”到塞外、战场,为“我”驱散寒冷,驱走死亡的阴影。
答案:油灯已不是普通的灯,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它与“我”不可分离,它融进了“我”的生命,表明油灯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
4.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先要了解其内容。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段表明“我”的决心--用全部生命做油灯,然后再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我愿发扬油灯精神,为人民贡献一切。
5.选择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后面说的“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D.“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油灯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串讲:这是一道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最好采用排除法。先认真读选项,发现错误就排除;如果没有发现错误,也不要马上确定答案,要把所有的选项看完之后再确定。A项没有发现错误;看B项,它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文章内容并不是歌颂“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品质,可以排除;看C项,文中说“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但不是“我”的象征,可以排除;再看D项,只要把文中这句话完整地看一遍,就会发现此项说法不正确,应排除。
答案:A
例6
假币
顾文显
“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那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终于熬到下课,辰远远盯住被一群唧唧喳喳的女同学围在中间的老教授,好歹待女娃们散尽,他才跨前一步,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地一声,一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进了上衣兜里。
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同学们个个是贵胄公子,只他一个穷孩子,假币的事抖落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辰决定次日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宽限他一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当众揭穿好。辰拿定主意次日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必经的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
辰魂飞魄散!这时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
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陪小心,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恁多钱,并且直接怪他学费交得迟!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非出人头地不可,有朝一日我要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
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他。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学习期满,辰交了大运,脱掉农田鞋,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这当然要得力于《人民文学》。又一年,他又成为被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令许多杂志社派编辑上门来要他的议价稿,辰从此再不愁钱。
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1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德,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就鼓足全部勇气,向老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了3张该死的假币……”他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
“老师,那您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
“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
“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
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来的孩子有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一线索是怎样贯穿始终组成故事情节的?
解析串讲:本文的线索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标题就已明确交代了线索--假币。了解线索怎样贯串故事情节的,要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概括,也就是按文章叙述的顺序,概括各部分内容的意思。
答案:线索--假币。文章先写辰把假币交给老教授,再交代假币的来历,再写辰为假币而忏悔,因忏悔而发愤读书写作,最后写辰成名后又为假币赎罪,老教授亮出假币也亮出了他伟大的人格。
2.文中的辰交了3张假币,老教授说了一句假话。你怎样认识他们这两种假象?
解析串讲:这道题要求分析文章内容,文中写了两种假象,如何认识它们,应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应通过现象分析其原因,通过结果来正确认识人物的性格。具体分析时,应将两个人分别开来,先写辰交假币,后写老教授说假话,力求表述清楚。
答案:从文章内容看,辰交假币是出于万不得已,过后能忏悔,并有“赎罪”的行为,表明他还是有良心的;老教授说假话是为了保全一个青年的自尊心,他的假话重塑了一个人的灵魂,是真善美人格的体现。
3.文章结尾,辰跪在地上说还要向老师学几年,他要向老师学习什么?(限15字以内作答)
解析串讲: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辰向老师学习的,就是老师高尚的思想品质。老师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应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老师明知辰交的是假币,但为了保全辰的自尊心,重塑一个人的灵魂,说了假话。可以抓住文章结尾老师对辰说的那几句话来理解老师的品质,表述时不能超过15个字,语言要简洁,用词可以不同,能突出老教授的品质就可以。
答案:辰要学习老师高风亮节的品质。
4.选择对本文情节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以假币贯穿全文,能突出老教授人格的伟大,更能充分地层示辰良心的自责。
B.以假币贯穿全文,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故事性强。
C.以假币贯穿全文,能更鲜明地表现主题,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
D.以假币贯穿全文,可以立主干,去枝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解析串讲:本题是分析文章情节的安排,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相同的,后一部分不相同,实际是分析线索的作用。线索的作用在第l题中已有分析,可首先认真读选项的后一部分,再根据线索的作用,从中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前三项的分析都与文章结构、中心意思、人物性格有关,没有错误。只有D项中“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不正确,线索与人物的内心活动没有关系。
答案:D
5.读了这篇小小说后,你认为从辰身上不应学什么?应该学习什么?
解析串讲: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时不能脱离文章的内容,辰的身上有缺点,有优点。他的缺点很容易概括,即用假币骗老师的行为;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他对待错误的态度,即做错事能自责,并发奋立志成才,以实际行动赎罪。
答案:略
例7
阅读《背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件
2.找出文中插叙的语句。
3.“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第2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3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第4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第5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例8
阅读《社戏》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2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第1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从第1、2、3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1段____________(活泼、轻松)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急切、焦虑)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惘然、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阅读小说的能力。第1题考查的是关键词语的表现作用。该题答案是:“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语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作用。第2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A项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动作描写,反映了人物的内在性格,反映出了农村少年的能干,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B项是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考查,引文中三次写到“豆麦”,第一次主要从色彩上写豆麦,烘托了行船环境的优美,而后两次从嗅觉上写豆麦的清香,题目中说:“三处写了豆麦,都是写清香的来源。”是不正确的。C项中考查了这段环境描写下,语句之间的关联。题目中指出的几个词语间的关系是正确的。D项中是考查了同学对心理描写作用的认识。文中写到“猜测”的错误,主要是反映了文章中的“我”要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本文是一篇小说,并非是写作者的实感,也谈不上“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一问题。本题的答案,应选A、C两项。第3题是有关描写人物方法的考查题目。第一问要求找出直接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题目中“直接”两字很关键,因为引文中的有些行动描写、环境描写都含有“我”的心态,但都不是直接描写,第一问的答案是:第1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2段的画线语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第3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第2问是考查对心理活动的概括能力。第1段应选“轻松”、第2段应选“急切”、第3段应选“陶醉”。第4题是考查同学的概括能力。该题应选D项,该项中的“见闻”含有“行船情景”、“途中的景物描写”;该项中的“感受”是指“我”的心理活动。因此该项概括全面。另外三项都以偏概全,概括不恰当。
例9
但愿有个梦
在我一生中,大概那一年是最值得怀念的了。
当院子里的柳树刚刚吐出新芽的时候,那间不大的院子里便传出了欢乐的笑声。
“姥姥,等我长大了,好高好高,就到村旁的树上,摘一朵白云,给你作衣裳!”“傻孩子,那白云咋能做衣服呢?”于是,欢乐的笑容,同时呈现在一老一少的脸上。春天,我最爱云,它像姥姥那银白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又像一团团棉花,要是铺在姥姥的床上,一定特别舒服……
春天,是白云的季节。或许因为姥姥,我对白云有那样的感情;而因为白云,我对村头的小山、溪流有那样深刻的印象。
当炎热伴着烦人的蝉鸣声降临的时候,在葡萄架下和姥姥一起编席子的我,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时光的美好。姥姥灵巧的手指,把一缕缕稻草捆在席中,似乎也把我对她和她对我的爱一丝丝地卷了进去。于是,这草席也就变得非同寻常了。
夏夜,枕着木凳,睡着草席,望着月亮,听姥姥唱起那古老的歌谣。我闭上眼睛,似乎觉得月亮、星星、小草、树木都和我一起睡着了。
我最盼望的季节--秋天,终于来了。桑椹还青着的时候,我就站在高高的桑树下,舔着嘴唇发愣了。这时,面对这高高大大的树木,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渺小。等到桑椹像一串串宝石一样挂满全树的时候,瘦小的姥姥便拿着长长的竹竿到我身边,用枯干的手举着竹竿在树上轻轻敲打着,_________________,被我捡进绿色的小碗。
当许多邻居的小孩馋得流口水的时候,姥姥便把他们叫来,挑最大最饱满的给他们吃。以后,我吃东西的时候,总记得给别人留一份。
可谁能料到,这最美好的秋天后面还有一个寒冷的冬天。
那是一个白雪纷飞的日子,姥姥穿一身黑色的衣服,躺在一个黑色的棺材里,我总觉得她那身黑棉衣里,应该絮上我摘的白云……
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是白的,房子是白的,天地之间,似乎只有我面前这一片黑色。那黑色,一直铺到我心里去……
我愣愣的,不说话,也没有流泪,只是机械地蹲下来,握紧她的手,那双灵巧的、编过草席和打过桑椹的枯干的手,这时凉凉的,没有一丝血色。我把它放在我的心上,希望那双手再重新温暖起来。
我被人拉开了。这时,两行热泪,滑过我的脸,落在雪地上,砸出两个浅浅的小坑,我只看见,一团黑色,从我眼前缓缓地降下去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再去姥姥家,小山变成了盆地,桑树也被连根拔掉了。秋天,我爱靠在土墙旁,望着蓝蓝的天,舔着嘴唇,像幼时那样等待着,等待着那个瘦小的身影,从那扇小门走出来……
那段美好的时光,现在只能称做“回忆”了。我仍然期待着有一天,我能在梦中和姥姥一起重新享受过去的欢乐。
1.文题“但愿有个梦”,对全文所起的作用是( )。
A.概括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B.引起对全文内容的回忆
C.含蓄地点明全文的主旨D.表明全文记叙的线索
解析串讲:要了解题目的作用,先要了解题目的含义,根据其意思分析作用。题目的含义应该依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文章的内容是回忆与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以及“我”对姥姥的深情怀念。“但愿有个梦”这个标题,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再与姥姥一起生活的渴望,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答案:C
2.根据本文的行文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姥姥之间的几件难忘的往事。
解析串讲:解答这道题,要注意题目的提示:按照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几件事。先了解本文行文的顺序,从全文看,文章以季节的更替作为行文的线索,概括时要以季节为语言标志概括生活往事。“往事”的概括要注意描述“我”与姥姥之间的事,也就是“我”与姥姥干什么。
答案:春天“我”与姥姥共同观赏白云;夏天“我”与姥姥一起编席子;秋天姥姥为“我”摘桑椹;冬天姥姥离“我”而去。
3.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桑椹就一个个掉下来B.桑椹就一个个跳下来
C.桑椹就一个个落下来D.桑椹就一个个飘下来
解析串讲:这四个选项所用的动词不同,选择哪一个,要根据当时“我”的心理。当时“我”还是一个孩子,非常喜欢桑椹。“掉”、“落”都太一般,缺少表现力;“飘”用得不恰当,桑椹有一定的重量,不能用“飘”表示动态;只有“跳”生动而形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