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专题教案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学习目标:1.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对人生有所规划,实现精神成长与人格丰盈。
2.学生能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通过朗诵传达自己对诗歌所表现思想感情的理解。
3.学生能把握诗歌、书信的语言特点,尝试创作实践。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阅读一本/篇课外读物,完成读书笔记。
课时按排: 7-8课时
吟诵青春——
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结合想象和联想,恰当的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3)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青春是值得赞美的,它如诗,如花,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们课本的第一板块就是——“向青春举杯”。
一、解说板块总题
1.“向青春举杯”,这五个字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理解:举杯,即表示庆贺,题是祝贺祝愿祝福青春的意思。
2.齐读单元扉页的一段话。
提议:同学们正处于这样美好的岁月,有人思考过青春,有人却没有。有人或许还在懵懂的岁月,还那么单纯那么无忧,单纯没什么不好呀,但是我们也应该渐渐地丰富起来,多多思索起来,想想我们的青春将会怎样度过,我们的人生该怎样开始怎样规划。
我们先通过文字来感受青春,再通过体验活动来思考把握青春。
学完这个单元,你应该说,我知道什么是青春了,我知道怎样珍惜美好的时光,怎样不虚度青春了!
第一板块 吟诵青春
查字典或词典,看吟和诵各为何义?
明确:吟:唱,声调抑扬地念。诵:用高低抑扬的声调念。
提议:这板块是要用抑扬的声音来朗诵的,朗诵出青春的风采,朗诵出青春的激情。一定要让每个同学都大声吟诵。吟诵青春,体会青春的内涵,扬起青春的风帆,走上青春的征程。
当然在吟诵同时,我们要体会诗歌的特点,了解这几首诗的风格,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体裁是词。词起于唐,盛于宋,是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现代人亦用来表达现代人情怀。毛泽东爱好写词,其词境界开阔,意境深远。初中时学过<沁园春 雪>。请一位同学说说: |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词,背诵词。理解词的内涵和意境。
2.了解词的某些特点,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解题。解背景。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很美的词牌名,从前词牌跟词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后来没有联系了。沁:渗入,浸入。常形容香气。沁入满园的春色,很美的三个字。现在只用来作词牌,说明这首词的格式,韵律。上下阕各多少句,多少字,怎样的韵,背一遍<沁园春 雪>,看看彼词跟此词的句数、字数是否相同,回味那首词的意境。 |
这首词的大概写了什么。[读题,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方法]。
长沙,地名,毛泽东家乡是湖南韶山,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沙的橘子洲是名胜,在长沙市区的湘江中心,橘子洲是一个长约十华里的长岛。橘子洲的风景很美,湘江从旁边缓缓流过,春天江鸥点点;夏秋林木葱茏;冬天又有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景致。橘子洲的远方是高耸的山。
毛泽东,1893年生,年轻时在长沙上学,后来在长沙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在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前来到长沙,重游橘子洲,此年32岁时。旧景重游,往昔已逝,美景在前,心潮激荡。他欣然写下了这首词,吟诵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二、朗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务必多读。鼓动性要强。读得要有感情气势。教师作诵读提示。
三、讲解,问答,欣赏,体悟。
意象:先有情思,后借物巧言之;先见某物后托物言志;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 意境: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壮阔的,豪迈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神奇的,瑰丽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凄凉的、冷清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幽静的……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特点。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鱼翔,霜天 |
l 意象 [意:主观情感;象:景]
1. 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 “万类霜天竟自由”)共7句。
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2.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注意景的特点。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5.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放眼望去。)是“远眺”,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收回来。)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仰视”,写的是“高景”)
“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俯瞰”,写的是“低景”)
6.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景。
7.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们设想自己看到了这一切,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嗅到了秋的气息。
8.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染、击、翔)
9.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10.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 “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是种什么心境?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抱负。齐读上阕。
1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范读 )
我们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
“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12. 师: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可能有人要问:下阕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13.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八)、归纳总结。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九)回忆相关写秋的诗词与课文比较阅读。
范仲淹《苏幕遮》,《渔家傲·秋思》;《天净沙·秋思》;《山居秋瞑》;古人的“悲秋”情怀。在此基础上更理解毛的伟人风范。
补充毛词:《七律》,《忆秦娥·娄山关》
(十)、布置作业: 复习背诵《沁园春·长沙》,体会学习诗歌的方法。预习《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
三、《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
教学目标:1) 学习《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指导学生诵读全诗,理解诗中主要意象,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2)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时代的关系。感受青春美好,正视青春责任,审视青春意义。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昨天我们仔细研读了《沁园春 长沙》,相信同学们对于诗歌学习已有了一定认识。接下来我们继续去探讨,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青春的注解,感受他们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停顿合理;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提问:[情感基调]
相信未来:对现在的否定;对未来的希望。——与逆境抗争,始终坚信明天会更好。
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 (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相信未来》 写于1968年,选自《食指的诗》。 六十年代是“过于责任”的一代 一个由于疯狂而被纪念的时代. 一个染满最单纯的年轻人的血的时代. 一个毛泽东思想红旗插满全世界的时代。食指,生于1948年,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食指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同时,这是当代诗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己、转向内心的失落状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从而使一代人通过食指的诗,得到了经验与情感的自我认定。
二、借意象来理解诗歌:
1、问:复习“意象”?
明确:意象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带上了主观情感的物。
“意境”是诗人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如何理解意象品味意境呢?很简单,要注意把握和作品有关的材料:诗的题目、序,诗的背景,作者的思想、处境,写诗的目的等。
食指的《相信未来》写自己的处境时,用了“蜘蛛网”、“余烟”等意象,“查封”、“叹息”等诗化的语言,突出了自己难以言说的困窘和无奈。请从这首诗中另选一两个例子做简要分析。
明确:“蜘蛛网查封炉台”陈旧贫穷;“余烟叹息悲哀”生活贫困;“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用美丽的雪花写”纯洁美好——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紫葡萄化为露水” 青春逝去;“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情感失落;“用凝露的枯藤写”直面绝望;“在凄凉的大地上写”自信执着——内心的失落,但一往情深。 如“曙光——温暖漂亮的笔杆”追求光明,表明竭尽全力、执著追求。
注意断句:手指/手掌课本P10页导读。
三、补充介绍食指,及其他作品。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四、学生自由读,体验美好诗情。诗歌的感情基调
《六月,我们去看海》
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全诗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你打算怎么读?
建议:饶舌歌 RAP的演唱形式。
提问:[情感基调]
没烦恼,没忧愁,纯真自然。
《六月,我们去看海》 写于1983年,选自《当代青年诗人自荐代表作选》。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是“物质的一代”——把握物质,并被物质把握。潘洗尘,生于1964年,黑龙江人。作品有《饮九月九的酒》等。
二、1. 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三、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押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四、小结:
在这里,“六月”就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的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七、结束语: 诗歌是文学之母。在早期的文学史里,诗占了主要地位。我国唐以前的文学史,可以说,基本上是诗歌史。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想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文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与青春携手同行。今天的青年人更应该具有诗心、诗情和诗的追求。
八、布置作业:
摘一首青春的赞歌,写一首我们的青春。
预习“体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