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 品“童言”
教学思考:关于呼兰河童年生活的描述,萧红采用了独特的儿童视角,用散文化的风格描述关于祖父、园子的美好回忆。文学味十足的语言,是训练学生品评文字的好载体。共通的童年生活,是联系文本、作者、学生间情感体验的纽带。阅读文本,不仅在阅读童年的萧红,更是在阅读童年的自己。
教学目标:用儿童的视角,品儿童的语言,体验童年的快乐,学习真诚自由表达。
教学思路:
一、整体感知,酝酿情境
1.提炼词语,读。
第一组:蜜蜂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花儿开鸟儿飞 虫儿叫
倭瓜爬架黄瓜开花 玉米随意长 蝴蝶随意飞
第二组:栽花拔草 种菜 铲地 摘黄瓜 追蜻蜓采倭瓜花 捉绿蚂蚱
第三组:大笑笑够了 还在笑
2.三组词分别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园子?怎样的萧红?怎样的祖父?
3.园子里有这么多可爱的东西,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萧红,走进园子,你还看到什么?假如你是祖父,你又会看到什么?而我们看到什么?
小结:祖父、园子、小萧红,是文章的三条线索。这三条线索揉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下面让我们走进园子,看看萧红是如何写祖父的园子的。
[设计意图:词语的提炼,如一幅路线图,不仅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初步勾勒了园子、小萧红、“祖父”的形象,更在朗读与想象中入情入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品“童言” ,读“童年”
1.抛砖引玉,引出“童言”
出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读。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从哪些词看出来?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带着想象的画面朗读。
2)老师有点纳闷。萧红被称为 “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怎么她写出来的文字这么简单,甚至有点啰嗦。看看老师的修改
出示:
原文: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修改:它们颜色各异,有白、黄的、绿的、金的,还有大红带金粉的。
3)导:对比一下,哪一个更精炼些?哪一个更容易读?萧红为什么不写精炼一点呢?
4)小结:萧红那时候才四岁,四岁的小孩子看事物就是这样的,说的话也是简单易懂的。用儿童的语言,写儿童的事,难怪这么有趣。
[设计意图:何谓“童言”?我以第一段为例,通过创造性地修改文本,借助对比、品思、评价等手段,形象而巧妙地呈现关于“童言”浅易、优美、形象的特点。抛砖是为引玉。此举使教师“教”有抓手,学生“学”有目标。]
2.自由品读,寻找“童年”
1) 下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萧红的童年,看看哪些内容最能够表现出儿童的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评价:淘气、瞎闹、可爱、生机勃勃……这就是童年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读: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生: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摘花……(生: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生:我也种小白菜);祖父铲地……(生:我也铲地);祖父浇水……(生:我也浇水);祖父……(生:休息),我也……(生:休息);祖父……(生:捉虫),我也……(生:捉虫)……其实,她哪里是在种菜、铲地、浇水,简直是在……(生:瞎闹、捣乱、帮倒忙)……
[设计意图:童年的生活最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在字里行间,孩子们寻找作者的童年,更是在寻找快乐,发现自己的童年。师生循环反复的对读,如一咏三叹之调,读出了童年的无忧无虑,读出了童年的自由自在,读出了童年的勃勃生机。立起一个自由自在、游戏田间的小萧红活泼、可爱、淘气的形象。]
3.咬文嚼字,感悟“童言”
深入:让我们把视线收紧一些,看看是从哪个词、哪个字体会到儿童的特点。
师生对话预设:
师:(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说说哪个字、哪个词让你看到儿童的特点?
生:睡醒了、逛、说话……
师:“花开了”叫“睡醒”,“鸟飞了”是“在天上逛”,“虫子叫”就是“说话”,这就是儿童的语言啊!多么形象,多么优美。
师:(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哪一个字看到儿童的特点?
生:活
师:这本来就是活的啊。这个“活”是生死之活吗?
生:……
师:这“活”的事物都是萧红童年的小伙伴啊。
师:(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个“活”还包含什么意思?
生:生机勃勃、自由……
师:不说茂盛、不说生机勃勃,而说它“活”了,这就是儿童的语言啊。
师:(出示: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再看,蝴蝶的“活”了又有什么特点?
生:随意、自由……
[设计意图:一个“活”字,彰显儿童独特的观察视角,更体现儿童语言拟人化、形象化的独特韵味。如果说孩子们“寻找童年”是发现之旅,那么,品读“活”字就是感悟之旅,用儿童的视角,感悟儿童的语言,托起的是一个天真、单纯而又真实的童年世界。]
三、用“童言”,话“童年”
1.在这个自由自在的园子里,植物、动物都那么生机勃勃,那么自由,那人呢?人自由吗?
出示: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愿意________就________;愿意_______就________;愿意_________就________(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切入:祖父不生气吗?好一个祖父啊!)
2.同学们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童年。
出示:星期天,我是快乐的,我愿意________就_________;愿意_______就_________;愿意_______就__________。
下课了,一切都活了,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写一段话,表现自己有趣童年的一个片段。
总结:萧红用儿童的语言写写童年,同学们在儿童的语言里,读萧红的童年,也读自己的童年。童年啊,要多快乐有多快乐,要多自由有多自由。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快乐和自由就在我们的身边。
[设计意图:借助写话训练,巧妙实现由“园”到“人”,由“他人”到自己的视觉转移,也实现由读到写的训练迁移。童年的自由、童言的浅易,在关于作者与“我”的生活描述中,得以强化,得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