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重难点突破
1、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属于哪一种?试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文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的能力的检测,更在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能够从事物的表象深入理解其本质,提高理解、辨别的能力。
〖参考答案〗 本文属于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的一类。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多种观点,其中不符合文章实际的一种理解是( )
A、对一件往事、小事,知错必改,郑重其事,体现了作者可贵的自省精神。
B、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认为兄长该管,这一现象上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对人们的影响和毒害。
C、从文中的“我”严于自责,恳求小弟宽恕自己的过失和“小兄弟”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兄长的错处的内容上,深刻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手足亲情。
D、本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解析〗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多侧面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又启发学生懂得分析文章要紧扣文章实际,既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无限制的拔高的道理。选项D就是脱离了文章内容实际的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 D。
3、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
〖解析〗 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局部分析入手,体会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的道理。
〖参考答案〗 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如①,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②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越能使在严冬中生活而向往春天春天的“我”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从而痛感自己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喜欢入迷的表现视为“笑柄”,看做“可鄙”的思想与行为,是对一颗稚嫩的童心的严重摧残。由此而自责和反思,袒露出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灵美。
【重点难点讲解】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此句对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更为悲哀的是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
2、对“精神的虐杀”如何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3、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受到了谴责,可谓“不幸”。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责之意。
4、本文是鲁迅先生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的内容。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受”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