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与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的含义,能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
能力目标: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述语在诗歌中运用的外延。
德育目标: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
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的含义,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答卷。
教学难点: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述语在诗歌中的运用的外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FLASH.swf)
教学分析:这是一堂高考诗歌复习课,高三的学生更在意知识的系统性,所以这节课从复习巩固到重点强化到归纳总结涉及的内容就显得庞杂一些,但主线还是清晰明朗的。同时也更贴近试卷,贴近高考。本课从诗歌表达技巧切入。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方法一直是学生答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时因不会运用而造成不得分。本课试从景物描写的方式入手,切入虚实结合的概念,希望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明晰的理解,进而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
一、导入:
我们知道诗歌贵在情,而诗人传情达意的载体是一连串的叠加的纷繁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诗词中则经常表现为一些可感的景物。所以我们分析诗词里的意趣或主题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忽略了其中的景物。都说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因为景物在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高考古代文化鉴赏部分才对景物设立了一个考的点。
出示高考要求: 关于古诗文鉴赏高考大纲是这样要求的: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们知道表达技巧一般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描写方式在诗歌中常用的就是对景物的描摩,包括远近高下、色彩明暗、动静结合、正面侧面、虚实结合等。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巧。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常碰到的虚与实的问题经常就是围绕着景物展开的。我们平时常说的虚实结合一般就是指虚景与实景的结合。
(提示试卷难点,真正为学生解惑。)
二、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轼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三、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便能齐背课文有关实景虚景的描写部分,课堂气氛很活跃,实景虚景的概念也很容易理解。)
四、“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
(补充)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归纳
1、我们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所以在试卷上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术方式是: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2、我们所说的实写虚写是针对景物描写而言的,实际上是实景和虚景的描写的意思,区别于从审美角度上所言的“虚与实”的关系问题,就是说我们在试卷上首先考虑的仍然是景物的描写是否虚实的问题。
六、迁移训练
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可以用虚实结合来概括的几首来。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学生分析做答案,结合诗歌内容,运用虚实词汇解题,非常清晰。这里选用的四首诗《越中览古》是高中教材上的,学生很熟,当做复习;《江畔独步寻花》是初中背过的,学生也有印像;《夜雨寄北》是平时教师常提起的,也应知的著名的唐诗;只有《塞上听吹笛》稍难一些,老师作总结性的解答,使学生既明晰了答题要求,也能理解到鉴赏诗歌仅仅靠一点表达技巧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后下一番功夫的。)
七、拓展外延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颀赏《虞美人》的虚实相生的意境。
(这是一个我自制的SWF格式的动画,课上放映,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的同时,让他们对虚实相生的景物表现技巧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久久回味。)
八、作业:
从表达技巧上分析诗《题阳关图》(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一幅画)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之所以选了这首诗,一是完全符合本课的学习要求,还有就是结合历年高考试卷的分析,绝句考查的较多,所以选首以学生熟知的以《送元二使安西》画为背景的宋诗还是有利答题需要的。)
附:这其实是堂很普通的复习课,但我想高三的课最重要的是它能否阐释清楚学生最想学习的东西并把它留在记忆里,所以全程都是都是在启发和师生互动中完成的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课结束后,则听见这样说:以后会答这样的题了,原来觉行这种技巧挺难的,现在倒是想写一写了,感觉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