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观潮》

《观潮》

教案设计   2025-01-22

自读导言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读程序

1.认读。

(1)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

略不沾湿 (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手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2.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3.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

4.背读。

文章描写细腻而精美,自选一节记背。

(解说:认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习得;赏读是阅读的难点,其操作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腻而不杂乱的原则,它体现了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背读就是语言的积累。)

自读点拨

本文描写钱塘江观潮的景况。作者用散文的笔调,从白浪涛天的壮观,写到检阅水军的盛况和游泳健儿弄潮的精彩表演,以及十里江岸人们拥挤观潮的热闹景象。文章写得精练谨密,活泼生动。全文只有200多字,作者却把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把写景和记事浑然交融。海潮是贯穿本文的结构线索,没有旁逸斜出之笔。作者把正面描写和多侧面映衬烘托结合起来。如第4段,作者表面上写饮食、看棚,实际上写的是人潮。作者用物价的飞涨,显示观众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此外,还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写景之中有记事,记事之中有写景,二者融为一体。这一切无不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和文辞的老到。

自读思考

1.细读第1段后列举。

(1)文段对“潮”的第一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文段对“潮”的第二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3段,找出统领全段的一个词:______________

3.读懂下面这首词,找出课中与之关联的内容。

酒泉予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课文中写“满郭人争江上望”的内容是:__________

(2)课文中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3)课文中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内容是:__________

(解说:思考题应着重体现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参考答案

1.(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2.善。3.(1)第4段。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 (3)第3段。

点击显示
【《观潮》】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8442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