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2
预习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
2.理清的脉络结构。
知识储备:
(一)题目解说
题目明确点出了文章的观点,“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没事“雕琢时代品质”的凭借;“雕琢”突出了工匠精神的特点,生动形象;“雕琢时代品质”则写出了工匠精神对于国家、社会、时代的意义。
(二)写作背景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李斌受此启发,写了这篇新闻评论,刊发在了4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
(三)新闻评论
1.定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特点
(一)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3.作用
(一)引导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
(二)监督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10月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曾强调,舆论监督非常重要,他还赠给编辑、记者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支持。
(三)表态作用
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四)深化作用
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付守永《工匠精神》)
●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付守永《工匠精神》)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获奥斯卡奖日本影片《入殓师》)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欧阳修《卖油翁》)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
●心无旁骛,制心一处。(《庄子·达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对于好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来自于对每个细节的打磨和探究,它是基于一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是对以往的颠覆和创新。(苹果产品设计的核心人物乔纳森·艾夫)
●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最需要的素质应该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你是不是愿意相信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愿意投入做这个事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堂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2.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
3.深入理解工匠精神,探究工匠精神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探究导航: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3.试理解“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的含义。
4.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工匠精神回归?
关于工匠精神作文素材归纳
1.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一丝不苟的责任,一种爱岗敬业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执着,“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傻子”精神,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
中国历来不缺“工匠精神”,像赵州桥、京杭大运河、故宫这些闻名于世的建造物,也不缺“工匠”,像鲁班、梁思成等。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工匠精神”,木匠、篾匠做生活、生产工具,那时手工做出来的木椅子里,没有一颗钉,用的都是榫,且坚固耐用。篾制用品没有一点毛刺,不用担心手被篾刺戳破。
2.“工匠精神”本来只是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一种职业应该树立的标杆,应该遵循的准则,可如今,一个国家全民呼吁“工匠精神”,可见,这种精神已经匮乏到了何种程度!当今一些企业与个人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事实上,不仅企业需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军,全社会都需要发扬“工匠精神”。愿全社会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这种热爱胜过对金钱的喜爱,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细做精,让“工匠精神”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这一话题,彰显出极强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这些大国工匠之中,绝大多数既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将职业技能发挥到极致和完美。哪怕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就是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丝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他们正是以这种执着、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品质,铸就了中国的“工匠精神”,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鲜活素材解读
章丘铁锅捍卫工匠之魂
2018年2月,因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而红遍全国的章丘铁锅成为热搜中的“神器”。天猫平台上,章丘铁锅的销量同比增长了近6000倍,“洛阳纸贵,章丘无锅”成为时下的流行语。
历经12道工序,过18遍火候,经受36000次锻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铁锅。手工锻打的“同盛永”铁锅因工艺精湛、深浅合适、翻炒顺手,享有“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的美誉。与机器冲压的铁锅不同,手工铁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通过密集锤打铁锅表面,让其密度更高,更不易粘锅,能使各种调味更好进入食物,将万千食材烧制成美味佳肴。
有记者采访到纪录片中章丘铁锅“臻三环”“同盛永”传承人之一的刘紫木时,他说,由于他们的手工铁锅产量每年只有几千口,无法满足瞬时出现的数十万口铁锅订单。手工的东西不可能走量,为了维护品牌的纯真性,已暂时下架电商平台的铁锅商品并关闭网店,呼吁市场回归理性,尊重传统技艺和匠人精神。
9658;解读 章丘铁锅艺人的举动,告诫人们要用冷静的心态对待传统手工艺品,这样才能让匠人师傅更专注地做好手工铁锅,传统手工艺也才会越走越远。
在精神财富日益匮乏且弥足珍贵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并坚守这种工匠精神,是个人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由此可见,弘扬工匠精神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大国工匠”徐立平:航天科技火药“整形师”
在一触即燃的炸药堆里,在硬得像橡胶还带点儿弹性的固体燃料推动剂上,下刀、使力、推刀铲到头、收力,还要保证所切尺寸分毫不差,切面平滑齐整,以满足导弹飞行对燃料药面各种特殊形状及药量的苛刻要求,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30年来的日常工作。
徐立平出身航天世家,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做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而火药整形目前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由机器操作。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徐立平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后,种种荣誉接踵而至。对此,他却略感不安:“我只是在我的岗位上做了我该做的事,除了我,还有更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友们。但我也感到十分幸运,因为我可以将从我的工友、我的父母、我的领导他们身上学习传承下来的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
9658;解读 工匠精神不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它是具体的、可触的、可见的,它就存在于每一项工作任务中,是人们工作时所应秉持的态度,是一干数十年、精益求精、把传说中的“完美”变成现实的“初心”。
梓庆削木为鐻,匠心独运
说到匠人精神,很多人就会说起德国、日本的匠人精神。实际上,《庄子》一书中就有对2300多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妙阐述。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只要是他用木头雕刻的鐻(古代的一种乐器),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鲁王很惊叹,就召见梓庆问:“先生能做出来这么精妙的东西,有什么秘诀?”梓庆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费精神,静养聚气,让心沉静。斋戒三天,我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议、赞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我已不为外物所动,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质地、外形与鐻最相合的,此时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去制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许因为这些吧。”
《庄子》中写梓庆的原文仅100多字,却朴实无华地述说了2300多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
9658;解读 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传承匠人精神固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崇拜。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根和魂,坚守民族情怀,传承中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