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问题探讨
教案设计
2025-02-19
“文读”则读bó,也就是说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薄”多读bó。如“薄弱”、“淡薄”、“薄命”、“薄暮”、“尖嘴薄舌”,等等。
怎么分别呢?《异读词审音表》中说:“báo(语)常单用”,bó(文)多用于复音词”。“语音”的特征是常常单用,这比较好掌握。至于“复音词”就比较难区分了。如“薄纸”与“薄命”,哪个是复音词,哪个不是复音词呢?我们大致可以这么来区分:看看它们是不是结合得紧密,是不是比较凝固。后者结合得比较紧密,应视为复音词,读作“bó命”;前者结合得不紧密,结合得不紧密就等于单用,应读作“báo纸”。“薄雾”是属于结合得不紧密的,所以应读作“báo雾”。
附带说一下:前不久,不少老师打电话询问——《金蝉脱壳》一课中,“金蝉脱壳”中的“壳”注音作qiaò,其余的几个“壳”没有注音,该怎么读呢?我们的答复是:其余的几个“壳”都读作ké。什么道理?跟上面的情况相同:前者在成语中,是“文读”,故应读qiaò;后者有口语色彩,是“báo语音”,故应读ké。
以上的收藏是为了自己查阅的方便。看过张老师的讲解清楚多了。可是,如何区分词语间是不是结合的紧密,比较凝固呢?比如苏教版第八册中《人类的“老师”》一文的“薄壳结构”,两个较难辨的字都出现在一个词语中,课文中并没作特别说明。如果按照张老师的说明“薄壳结构”一词,既然是一个建筑术语了,应该算作结合的比较紧密吧,那是不是该算“文读”呢?如果是,那就该读“bóqiaò结构”。可这样读对不对呢?我们组的几个老师讨论一番,多数说该读“báoké结构”,最后,还是莫衷一是。本人询问过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员,他们说读作“bóké结构”,这时就出现了一“文读”音,一“语音”音。到底该怎么读呢?希望读过此文的老师们说说你们的看法。
点击显示
【《人类的“老师”》问题探讨】相关文章
《与象共舞》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9
《木兰诗》教案2
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
二年级教案:《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2004年高三语文最后一课
10、社戏(3课时)
西师大版《积累与运用(六)》教学设计
四季的脚步
《背影》教案参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85852/
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