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孙绍振·孙绍振东南大学演讲录
从陈宫和曹操的错位看唐僧师徒的错位:
陈宫的眼睛在小说结构中的“错位”功能作者的创造,还在于他把一个本来与这个凶杀案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拉了进来,让陈宫原来非常崇拜曹操,说他和曹操生死与共,用陈宫的眼睛来看曹操,起初崇拜曹操,后来和曹操一起杀人,等到杀错人再杀人,两个人分化了,“错位”了。这就更有戏了,更有性格了,就有小说了,就有艺术了。这艺术还不够,陈宫就想,这个家伙原来以为他是好人,现在这么赖、这么菜,我怎么能和他在一起?夜里起来的时候想把他杀了,但是还没有杀。陈宫转而一想,我当时跟他跑,是为了国家,现在我无缘无故把他给杀了,也是“不义”,我不干了。
于是,陈宫溜掉了,跑掉再也不见他了。陈宫后来去辅佐吕布,很有谋略。吕布这个家伙,很有本事,打仗很行啊,刘关张三个人打他一个打个平手,但是他没有头脑,(听众:有勇无谋。)不但有勇无谋,而且言而无信。
不讲信义。这在《三国演义》可是很严重的道德缺陷。陈宫很有谋,他却不能听从良谋。吕布还有一个毛病,相信老婆。
后来陈宫好多计策都没听,都由于听老婆的话,包括一个著名的小老婆貂婵。陈宫后来被捕。曹操很得意:你怎么样啊,那天跑掉了,现在又被抓住了!陈宫大义凛然:你明为汉相,实为汉贼!今天我被你抓住了,一死而已!曹操抓住了陈宫的心理弱点,他是个孝子,说:你死得倒轻松,那你老妈怎么办啊?陈宫也抓住曹操的心理弱点,他说:你现在提倡以孝治天下,你不会为难我的母亲。曹操居然被他打动了,把陈宫杀了,却很好地款待他的母亲,给他养老。
这里可以看出来,《三国演义》作者虚构的水平有多高啊!老是说人物要有个性,怎么才有呢?在这里告诉你,让原来志同道合的人,在一件事情上分化,情趣和感觉发生“错位”,势不两立。就像在一个美女面前,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感觉“错位”一样,就有个性了。你知错不改,俺就不跟你干了,从此以后势不两立,死在你手里也无所谓。“错位”的幅度就越大,艺术水平就越高。
我觉得,我有责任来讲一讲陈宫这个人物在小说结构中的功能。首先,让读者又用陈宫的眼睛来看他作恶。这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非常成熟的手法。一般的小说只是通过作者的眼光看人物,坏蛋,坏透了。
光是这样,可能单调。除了作者鄙视他,又弄一个人来看他,构成双重视角的错位,这个视角,和作者不一样,原来非常尊敬他,情愿为他而放弃官职、身家性命逃亡,做他亡命天涯的战友。但是,看到他第二次把对他十分友善的人杀了以后,良心上就受不了。这个人物的功能,就是从崇敬到厌恶曹操的凶残。
对这样的人物,我无以名之,暂且名之曰:“错位中介人物”,让这个人物和主角(一个或者多个)发生感觉的“错位”,发生冲突。这是《三国演义》作者驾驭得很熟练的艺术的法则(如在草船借箭中赤壁之战中让鲁肃夹在周瑜和诸葛亮当中)常常运用得很出神入化。这种人物的“错位”结构,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想像、虚构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因为,这种想像和虚构和古典诗歌的审美显示了极大的不同。
在诗歌里,情人可以心心相印,生死不渝。而在小说作品中,情人、友人如果一直心心相印,生死不渝,就只有诗意,但却没有性格可言了,所以在成功的小说中,情人友人,不管原来多么情投意合,最后都是要发生分化,心心相错。两个人,各有各的感觉,即使是受得昏天黑地,也要误会,闹矛盾,闹憋扭,对同一事物拉开感觉的距离,才有性格可言。《西游记》如此,《红楼梦》亦如此。
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感情知觉没有分化,没有错位,没有误解,没有吵吵闹闹,哭哭啼啼,就没有《红楼梦》了。而在《西游记》里,一直没有自己的感觉,一直不和朋友的感觉“错位”,随大流到底的沙和尚,就一直没有生命。照此推理,如果陈宫眼看曹操一错再错,一杀再杀,陈宫的感觉如果没有什么分化,一直和他一样,这个人物就浪费了。就像《西游记》中的沙僧了。
陈宫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他很快从情投意合,到错位,拉开了情感的距离。陈宫从与曹操有了不同的逻辑起,就活起来了。相比起来,曹操身边许多谋士,如程昱、郭嘉、荀或(三撇)虽然有比之陈宫更高的智慧,出过许多好主意,但是,艺术上并不见得有多精彩,原因是这些人和曹操的直觉、想像、思绪没有和曹操发生严重的分化、错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么多人都是跑龙套的,纸人纸马,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陈宫。当时的陈宫,是有血性的,他想过杀曹操,但是作者不让他杀成,为什么呢?是不是,杀了曹操,就没法安排后面的情节了,这是可以设想的。
但是,我想,还有一个理由,是为了避免雷同。曹操多疑,一旦对人不满,就动刀子杀人;陈宫一旦厌恶曹操多疑,也杀人,就和他一样了,这样,是不是套路太简单了?《三国演义》里说,陈宫想,我追随他,是为了国家,如今如果杀了他,就不义了。这是不但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很艺术的。在《三国演义》里,知识分子,也就是谋士,都是要依附一个政治人物的,最高的原则是从一而终。
要改变主子是非常痛苦的事,内心挣扎是很曲折的。这是当时的一般老九一下子做不出来的。他一走了之,不但和曹操拉开了距离,而且和其它谋士撇开了距离。不要以为这是一点小技巧,其实是大艺术。
我们当代不少的长篇小说(例如陈仲实的《白鹿原》的某些章节)至今还不懂这个几百年前就在普及了的规律。在他们笔下,许多同道人物,在同一场景中,感觉知觉,行为逻辑常常是永不“错位”的。人物,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一加一等于零,两人物还不如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