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中语文教学标兵演讲稿:_语文论文
高中的众学科中,语文非常不幸的面临着一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社会上关于“语文误尽苍生”一类的指摘也劈头而来。“少慢费差”的高中语文,在数理化生、外史地政等诸多科目的边缘夹缝中品尝着冷落与无奈。
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于是,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显著提高,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枯萎泯灭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误课,他会找各科老师补课,而惟独不补语文课!甚至学生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
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
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语,而且每节课轮流讲析;然后是讲析成语例题;最后以宿舍为单位搞“成语大比拼”,检验成语积累效果,此活动由四部分组成:一气呵成(成语接龙);出口成章(命题用成语口头作文);心领神会(表演猜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评分标准,前三部分均限时完成,富有挑战性。尤其是“心领神会”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投影谜面猜谜;二是一个学生看成语进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说出相同的字),另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猜成语,多多益善,三分钟时限。当时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诵表演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借鉴“幸运52”里的“IQ无限”文学常识竞猜和“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片段作文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养”二字。什么是素养?我认为,素养,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丰富的语文知识绝非空中楼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素养必须通过不断的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的培养锻炼而日益深化加强。比如诗歌教学,我特别注意熏陶渐染的作用,要求学生多记多写多积累多读多背多体味。举办了许多专题活动。比如国庆时进行爱国主义诗歌专题评析鉴赏会,诗歌教学后举办诗词朗诵表演比赛,中秋时举行以“同时一轮圆月”为主题的配乐吟诗唱诗联欢会等等,其间涉及的大量的诗词歌赋都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吟咏背诵,涵会体味,大有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于耳之势。而对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积累,诵读,领悟”确定为关键点。“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的,“诵读”,则是巩固积累加强领悟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诵读,文言文积累量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诵读,文言文领悟力也难以提高。我把诵读当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钥匙。要求学生背诵大量优美文言篇目,结合新教材,给使用旧教材的学生补充相应的优秀背诵篇目。在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表演背诵,再指导背诵方法,教会学生背诵。
活跃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组论题举行了辩论赛。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宿舍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综合课型,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教学的终极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遵循“十六字方针”,在教改实践中,我对于“要素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专题渗透性训练法与趣味性总结检测法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对于开展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收获。
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是培养适应考试的“试子”,还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考视为激励与衡量的手段,还是看作阻碍与对立的畏途?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应该大力的开展下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完全可以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成绩、成功应对高考的指导方针。我始终相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也能够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
所以,坚持两手齐抓,两手都硬,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加深,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重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扬。在关注高考的同时,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注重个性发展,带着镣铐应节而舞,这将是我今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所走的坚定不移之路。
我教龄不足十年,对于语文教学,只在探索尝试阶段,别说入室,远未登堂,也许,终我一生,也无法登其堂入其室,但是,毕我终生,我肯定永远不停地攀登,孜孜以求地探索,永不绝望地拼搏,因为,我爱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