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趣味性教学”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好奇。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与过去有明显不同。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呆板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趣味性教学”的提出,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了解学习特点是开展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前提
第一,学科性。尽管语文趣味性教学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以“花卉与古诗”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趣味性学习,尽管需要学生搜集、理解古诗中有关描写花卉的诗句,或者让学生在观察花卉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描写花卉的诗句,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表达、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花卉的知识。
第二,综合性。从《语文新课标》对各学段语文趣味性教学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时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第三,实践性。语文趣味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的。
二、构建新的评价机制是开展语文趣味性教学的保证
⒈在评价目的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变为强调“促进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少数尖子,评价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终结性的甄别选拔过程。新的课程评价观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因此,对“语文趣味性教学”的评价,应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那种简单地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应立足于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
2.在评价过程中,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强调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通过一个个主题来展开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学习结果。那种用书面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所得所失,针对学习的结果打上一个分数,特别是几个学生合作的探究项目,就用总分除以人数,得出个人所得,这是极其荒唐、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因此,对语文趣味性教学的评价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在评价主体上,要由“单一化”、“单向性”转向“多元化”、“互动性”。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新的语文课程评价理念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一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二是要增强评价的民主性,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的结果强加于评价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