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蒲公英 朱成玉阅读附答案
快乐的蒲公英
朱成玉
那天阳光明媚。路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开着黄灿灿的花朵,给我沉重的心情带来一丝安慰。在进入村子的前20多公里是不通车的,只能步行,路越走越难,先前那蒲公英带来的安慰也如同杯水车xin____,失去了功效。
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大后部落做小学教师后。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先去考察一下。这可是关系到我一辈子前途的大事,于是,便有了此次的出行。
总算走到村子了,眼里看到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鼻子闻到的都是火烧粪便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算是给这个死寂的世界敲敲门提个醒儿:我们还活着。
这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让我顿时傻了眼。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动用所有关系,也要远离这个苦海。
我向一个小姑娘询问学校的位置,她先是楞了一下,然后放下手里的猪食桶,在袜子上抹了抹手,说过她领我去,这是个大概有十来岁的孩子吧,扎着两个活泼的小辫子,脏兮兮的小脸上缀满了灿烂的微笑,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好奇她欢快的走在我的前边,热情的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我嗫嚅着说:“哦,没啥事,我就想到处走走看看。”“哦。”不知道为什么她忽然间显得有些失望。
到学校了,与其说那是学校,不如干脆说就是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和一个稍微大一点可以勉强当操场的院子。一根旗杆和一面有些破旧的国旗证明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教室里,黑板干干净净,座椅整整齐齐,窗户纤尘不染。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我问她怎么没人上课呢?“没有老师啊,大概有两个月了。老师们一个个的来了又走了。大人们说,没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当老师。”小姑娘说
“那这里怎么会这么干净呢?”“我和我那几个好友说好了的,每天都要有一个人来这里打扫卫生,我们要把这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老师来了,就不会嫌弃这里脏,就会留下来了。”
孩子的话,好似在我心里头猛的扎了一针。
“好几次,几个淘小子在黑板上乱写乱画,我们和他们吵了很久呢,最后,到底是我们赢了。现在他们也经常来帮我们呢。”他一脸骄傲地说着,“正好今天轮到我了,您先坐着歇会儿,我要开始打扫卫生了。”
我看她拿着一块抹布,开始忙碌起来,那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光芒… …
从学校回来,小姑娘在路边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朵蒲公英送给我,她说:“吹蒲公英的时候,先许一个愿,然后一口气吹下去,要把蒲公英吹得一丝不剩,愿望就会实现的。”我看她自己也折了一朵,然后很虔诚的闭上眼睛,把蒲公英缓缓地送到自己的唇边,然后“呼”地一下吹散。您吹啊,快,赶紧许个愿。”她催促着我。
我闭上眼睛,心里默念了很久,然后真的就很认真的一口气吹过去,那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舞,像轻盈的雪花霎时间丝丝缕缕荡漾开去,小姑娘灿烂地笑着,好像每个人许下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一样。
她微笑着问我:“您许下的是什么愿望呢?”我微笑地反问她:“你呢?”她说她得愿望是来一位好老师,她想回学校上课。
她不知道我许下的愿望是什么,其实,我许下的愿望和她有关,和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关。我的愿望是希望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能想她一样快乐。我觉定留下来,因为我喜欢这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荒废之地,但依然可以很快乐。
“你还没告诉我你的愿望呢?”小姑娘刨根问底儿
“我的愿望就是……”我故意卖着关子,“你能实现你的愿望。”
小姑娘把我送得很远,一直到我坐上通往县城的客车、我向她挥手,大声的向她喊道:“明天,学校见,不见不散。”
远处,大片大片的蒲公英正开的灿烂……
1.在第一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杯水车xin______
2.第三段运用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九段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述以“快乐的蒲公英为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我”决定留在大后部落教书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的真诚执着感动了“我”
B.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的勤劳淳朴感动了“我”
C.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的乐观懂事感动了“我”
D.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对学习的渴盼感动了“我”
1:杯水车薪
2: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了小山村荒凉清破的景象,衬托了“我”失落的心境,与下文“我”愿留下来任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小女孩的话(描述的孩子们对老师的渴盼)带给我的震撼,巧妙地为下文“我”的转变做了铺垫
4:以物喻人,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孩子们尽管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地方,却始终乐观向上,热情执着,渴望知识,揭示了“我”最终留下当老师的原因,蒲公英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物为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