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合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合集

教案设计   2025-01-13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9月1号——9月14号)

《七律 长征》

刚接触(19)、(20)班学生,所以第一课侧重于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尽快地和老师相适应,真正达到课堂的互动,如:诗歌中的颔联,我就抓住了“腾”“走”这个词让学生去思考,同时教会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去分析,所以,这堂课虽上了1课时多些,我想同学们的收获还是蛮大的,同时,虽和学生不认识,从学生周记本上得到的反馈还算成功。特别是诗歌的朗读,我从几个方面指导后,学生的朗读感觉就是不一样。其实,教会学生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

《长征组歌》两首

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这一课相对就简单多了,画面的出示让学生身临其境,这堂课我更侧重朗读,在第一课朗读的基础上提升,同时想象画面去背读,感觉学生进入了一定的佳境,我想:有时课堂教学也许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胜过老师的灌输,书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我想学生都有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不一定每堂课都要老师讲解得很具体。

《老山界》

“对精彩的语段进行赏析,指出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场景和环境描写中的应用,说明其表达作用。能结合文章或语境分析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中心的理解。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精彩语段。”是我这堂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很积极,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只是你没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将他们的优点扩大而已。受到赏识是孩子心灵处最强烈的需求,有了赞美会快乐, 有了赞美会开朗, 有了赞美会幸福.所以,就让我们的孩子在赞美声中成长吧!

《草》

这堂课自认为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分析人物和情节入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不妥之处在于否定的评价没有在积极肯定的同时给予恰当地指导,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进一步纠正自己的偏差,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来。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评价,都使学生永远感到的是鼓励,永远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这样的评价循环往复,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为在学习方面,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学生具备了这种财富,他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财富。这点我一定我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

《长征》节选

一堂课下来,总结不足之处:

(1)教学中使用的资料要有实效性,不能把没经过处理的原始资料给学生,因为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2)在设计教案时,尽量避免出现很难解决的问题。(3)在设计教案时,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有取舍,有侧重点。(4)学生在活动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5)教学中,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于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应该使学生有自豪感。

第一次作文

努力把第一堂作文课上得富有诗意,所以,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回顾儿时记忆的内容:“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童年是什么?是幻是真;是喜悦是悲伤.或许只是那一串糖葫芦,或许是过节时纸糊起的兔灯,或许是站在河边吹芦苇的沙沙声响……”学生们在回忆自己的事时说了很多很多,同时把方法指导融入进去,我想这也是作文备课的一个方法吧,以后再努力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9月17号——9月26号)

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课堂活动很好,特别是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也让学生有当主持人的尝试。特别是请学生说说主持人应有什么要求时,学生的发言很到位。但发现学生在练习当主持人的过程中,由于事前没做好成分准备,学生上讲台当主持人时语言不够流畅,很多人要看稿,这是以后在上课时要注意的,事先的准备不能缺少,这样,课堂才能达到预先的效果,不能 “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宗慧敏的写作指导课(组内活动课)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感受我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特别是导语的设计,一下子融进了课堂的氛围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和评价,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白写景的要求,自然而有序。

学生在谈体会的交流中将几处景物描写的理解说得更透彻,体会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同时如果让学生的阅读材料更丰富些,在提前阅读的基础上,上课的效果可能更好,学生写作的效果可能也会更好,如:《小巷》、《狼山脚下》、《异乡听雨》、《心中的石竹花》、《江南水韵》、《遍地金黄》、《心中的百合花》、《绝版的周庄》2篇、《爬上窗台的绿色》、《梦里苏州》、《在水一方》。分类看,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写法,可能实际指导意义更大一些。

《枣核》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我明白了:首先,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尽可能地相信学生,依赖学生,鼓励学生,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担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赏析具有中国味的景物时,我变换了原有课件的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在作文中运用这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而这些仅靠教学用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一课》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上完这堂课的想法,因为本文涉及到2个主人公,如果让学生单调的去分析人物形象,课堂难免会枯燥,一堂课我让学生在说好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选择分析的人物,一致推选小弗郎士,可能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吧,让他们自己做批注,小组讨论。学生们的热情很高。第二堂课我以一个主问题牵引着这堂课,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只是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上升到高潮的分析。整体效果不错。

《古诗四首》

4首我分了2节课完成,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些是我上4首诗歌的目标,结束后,感觉《泊秦淮》上得最好,无论对画面的描述,对主题的理解,对曲笔的运用,是上得最成功的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上得较简洁,感觉对陆游的心境学生还没有理解到位,这是我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

《作文指导课——我的故事系列之二:童年像一阵风》

1、我让学生跟我一起回顾了童年趣事,结果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发言踊跃,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知道了原来作文并不无材料写,学生的思维也发散了,30几个人发言了,大家三言两语的说着一些趣事。(抓住取材)

2、让学生回顾丁立梅的文章,说说写作的特色。(构思)

3、范读文章,请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板书作文要求)

4、翻开自己的周记本,修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2节课的作文时间,集中在一堂课指导,时间很匆忙,如果让学生再说说趣事的过程,画面,可能更好。

《晏子使楚》

这是我自己的备课,所以对课文比较熟悉,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重点,所以上课得心应手,这节课是围绕“读”来进行的,个读,集体读,背读……在分析重要字词时注意了“之”的整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尝试着改变老师范讲,让学生自己提问,联系书下的注释,实在有不知道的再问老师。这节课有2处疏漏之处: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第二,在20班上课的时候,扯话题扯得太远了,第一节课时间不够,导致第二节课显得有些匆忙。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9月29号——10月19号)

《背影》

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成了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但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很多学生说是怎样的一个背影时很投入,可是说说自己的父亲时没有更多地展示,说的也只是些生病时才能理解的父爱,平常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事情说得不多,情感不够投入。很想以后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延伸。

《甜甜的泥土》

我设置了听读《甜甜的泥土》,听好后感觉学生动了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故事情节里去了,我以“从描写中感受人物细腻丰富的情感”这个问题通领课堂,学生们具体分析了文中的“她”,剖析全文,最后上升到文中“大爱”的理解,抓住了为什么“泥土是甜的”去分析,所以我认为一堂课抓关键问题往往能一箭中的,听最后延伸到“听母亲和孩子的真情对话 感受生活中的至爱亲情”画面的深入,让学生旁白,我认为这是我课堂上的亮点所在。

《泡桐花开》全校比赛课

上课之前有些紧张,心理素质差,一堂课下来再反思,觉得有很多值得以后注意的地方。

1、 口头语过多,有一些细节甚至自己都没感觉到,我要严谨我的细小环节。这样才不会冲淡我上课创造的意境。

2、 环节有些处理不当,在请学生小组说说欣赏的画面时,感觉留的时间过多,以至学生自己在思维创造时时间紧迫,课堂时间的调控是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提高。

3、 在学生延伸的一个环节上说得过少,就说了3位,让学生真正从文本走出来的时间过少。

4、 评价的语言虽有诗意,也给了学生感染,但自己的声音要调控得好。

《我的母亲》

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体验看,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是较满意的。但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请学生说好三件事后充分的朗读,可能开始设置的《懂你》MTV过长,导致时间的来不及,“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有时候光想着如何让课件精彩,如何让气氛浓重是不行的,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对这堂课反思,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

《小石潭记》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小石潭记的文本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

作文课

这个星期是上的“至爱亲情”单元,于是就想让学生自己体味父母之爱,指导下来写作的结果是差距太大,好学生写得很好,不好的不像文章,写父母必写“送我上医院”,对《我的父亲母亲》习作做过分析,居然有20%左右的孩子还以此为例。怎样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班级目前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要求学生先从片段写起,写清楚一个细节,找准一个切入口,再看看写作的结果如何,拭目以待!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10月22号——11月2号)

《记承天寺夜游》组内活动课

陆鑫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形、味、色俱佳,感觉本堂课的亮点是在分析好了文章后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一个学生配乐朗读后请学生们评价朗读后的感受,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同时也认为课堂的结尾有些处理不当,想象画面时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是不是针对“月”作一番赏析,可能更好。自己在课堂上这一点做改进。

《阿里山纪行》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让孩子在老师的评价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是我努力的方向。“你读得又轻又柔,怕惊醒了森林。”“我从你的朗读里已经听到森林小火车了。”……这些贴近孩子心灵的评价语言,必将促使孩子不断的进步。同时,老师多元化的评价语言,也感染了学生。孩子们也学会了用心去聆听同伴的朗读,并学会了赞美或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让我欣赏到了一幅美景。谢谢你!”“你读得太好了,我要向你学习。”“你读得很流利,只是……”……但从书本上看的世界很小,像坐在井底的青蛙,能有一大片蓝天吗?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

通过图片和课文录音,先烘托了一下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自由地融入到情景中去,孩子们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离开了朗读,语文就没有语文味了。但在评价学生回答的语言方面还不够机智。如果学生能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文本是不是更好。

《古诗》三首

备课的时候我就想,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最多呢?古诗的教学重在一个字——“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四读法”即:初读学字词,细读串句意,精读评诗句,诵读悟诗境。再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朗读的指导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朗读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读——指名试读——学生评——再练读——再试读……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了第一首诗后,由学生按这种方法自学其他两首诗。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有用的。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11月5号——11月16号)

《蓝蓝的威尼斯》

这节课我没有用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喊了7个学生站起来读文章,结果不尽人意,我想会读课文是学生的基础,以后再这方面要加强。这是一篇游记,我紧扣住“蓝蓝”这词的理解,层层深入。①有自然色彩;②有人文和谐色彩;③有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说明方法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从这节课中,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应以文为本,要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学会表达,要向课本里的作者学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运用修辞,让课堂变得真实、朴实、扎实。

期中考试分析:(7、8、9号期中考试)

高分人数19班20人,20班10人,两班严重不平衡。今后提高20班中等生的分数是我努力的重点,80分以下人数19班10人,20班5人,也是不平衡。月考之后已经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仍然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班级其他学科吻合情况分析:两个班各有一人不吻合,情况可以。同时不知有花这个阅读理解上许多学生没看懂,今后也要多加强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从试卷学生错的题目看,主要是复习的时候真正把题目训练到位,扎实巩固,特别是解题的思路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今后拟采取的措施:1.抓实基础,多训练一些新题型,多阅读美文。2.训练解题方法,答到要点,答全要点。解题的技巧和习惯要掌握。3.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练笔。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11月17号——11月29号)

语文课可以更美一些

——南通优课比赛后心得

“语文天生浪漫。”——题记

11月16日,南通语文优课评比的文章发布了,共4篇文章:《陶醉壶口》、《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春风》、《周庄水韵》。看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选择《周庄水韵》。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总想把语文教得富有诗意的人,骨子里总认为我和学生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唯美的语文课堂。而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中。古镇周庄任何季节、任何时侯都能感受到的音乐的美感。

课堂教学犹如读一首美伦美奂、精彩纷呈的诗,而诗意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学生在课堂中能忘却了自我,醉心于惬意地交流,欢快地思索,同作者一起惊喜,一起感动。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备课时我想到的是如何让这堂课可以更美些,刚开始试上的时候,我设计了《梦里江南》的视频剪辑,结果上下来感觉离梦中的水乡相差太远,于是再重新备课。“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他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他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他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他的神性。”特级教师王崧舟如是说。是的,诗意语文能滋润心田,学语文是活的,是整体的,是生命的对话。教师应该让孩子的心灵富有意义、光泽,显示生命的价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对文本充分解读,才能加宽、加厚文本,使文体立体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周庄水韵》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在这点上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把握好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语文充满情感,语文课堂是张显情智魅力的课堂,文学的生命是细腻的,如果我们有个很好切入点,那么美也可以铺满整个课堂。在《周庄水韵》中,我设计了用填词唱歌的形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周庄的美,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语文的浪漫,似散落的樱花,似飘落的白雪,似春天的艳丽,它以千姿百态的形态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以五言六色的色彩侵入你的心灵。在音乐中让周庄在我们学生的心头宛如古代朱楼绣阁中的秋千绣女那样朴素清纯,有时又宛如一身着五彩曲裙的女子那样娇艳动人。

语文的世界,幻想与博大;语文的世界,真实与浪漫。如果用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那么我想语文会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12月1号——12月14号)

《幽径悲剧》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者写于1992年,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此文触动人们的神经,让人感觉悲伤,使人感动。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教读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文章的层层铺垫,“出家门,……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作者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文章的第7—12节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证。他通过一次次铺垫蓄势,将普普通通不为常人注意的现象写得如此生动、深刻,值得我们学生很好地学习。

《明天不封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是杜卫东写的一篇随笔。这篇课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为类似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在材料的选择、组织及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人类究竟应该如何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这此问题学生未必都能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文本提供的详实、丰富的材料中,揣摩作者鲜明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的语言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培养学生联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封阳台、要封阳台吗?不封为了什么?”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生动、议论精辟的语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主旨,领会夹叙夹议的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让老师跟着学生思维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讲生听,真正实现了教师“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教师的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但同时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点,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提高。

《治水必躬亲》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从一课一练的情况看,学生对字词的解释还不到位,自己根据意思解释,而不注重固定词本身的解释,文言文字词的固定解释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课外文言文的字词解释的能力也欠缺。

《从小爱科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能启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激趣引入、生活中科学的探究、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设想,使学习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稍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12月17号——12月28号)

《奇妙的克隆》(刘继莉 组内研讨课)

优点: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上课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三个片段教学。

2.朗读形式多样。在三个片段分析的过程中,有齐读、默读、个人读、浏览、同组读,分析文章离不开朗读,教者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3.说明的方法到位。在第一个片段中,让学生如何理解了什么是“下定义”?在第二个片段中很好的解决了说明的顺序。

4.课堂设计的问题简洁精练。三个主问题贯穿全文。

5.拓展延伸比较好,课堂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克隆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

有待改进的地方:1.评价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现场作答的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要及时纠正。

3.评价学生发言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忌出现一些“看来你很自私。……”语言。换个方式评价可能更好。

4.必要的课堂机智在我的课堂上也要多努力。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存在的问题:1.两部分的设想还可以,但是具体实施时,由于事先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第二部分的时间还是不够。由于学生利用电脑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查找资料的环节上耗时过多,造成最后的评价部分时间不够充足,不能让学生尽情畅谈。或许可以把第一部分在压缩一下:尤其是分析“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这样简单的问题时可以一带而过,这样可以更突出后面的重点,而不仅仅只是走马观花。

觉得课堂气氛确实调动得不错,学生也表现得挺自如和自信的,不容易。学生们后来的争辩确实是自发而精彩的,转基因技术本身利弊的不确定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果时间足够的话,让这种争辩再延续3、5分钟就更为出彩了。学生们那种较真的模样真的让我们很感动,这样的神情是世上最美的表情!

我想,通过这堂课学生一定深刻的领会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真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这一主题又正好是我校科技文化节的主题。看了朱市长的日志,我觉得对该课的领悟更深了一层。

点击显示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合集】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911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