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读赏析
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本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2、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本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⑴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⑵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⑶ 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⑴ 鸣蝉、叫天子、黄蜂。
⑵ 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⑶ 写的都是动物。
4、请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⑴ 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⑵ 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如此精彩?
⑴ 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⑵ 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⑶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⑷ 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 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 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 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 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⑸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⑹ 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7、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说一段话。
三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这一段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来写鸟,把它们找出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并思考为什么要写捕鸟?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2、请你也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王叔叔一双大手端着几十块蜂窝煤,迈着大步走进院子。只见他工作服上沾满了煤灰,脖子上还搭着一条抹黑了的彩条毛巾。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喊:“李奶奶,煤来了!”说着,“蹬噔噔”几步走到窗前,弯下腰,轻轻把煤板放下,接着把煤一摞一摞地码在长凳上。就这样王叔叔一趟又一趟地搬着、码着,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额头不住地淌着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