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描写列宁不怕危险、锻炼自己意志的词句段。
2.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介绍列宁:还记得《诚实的孩子》这个故事吗?你能说说吗?
他领导着俄国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理解“沙皇”),为了躲避沙皇的搜捕,列宁隐居在国外一个四周都是山的小地方(理解“隐居”,对统治者的不满,而住在偏僻的地方)。
二、自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想:列宁几次走过那条小路?是怎样走过去的?
3.划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检查交流
1.抽查指读生字,
2.正音
(1)一组写山的:巍峨、峭壁、深渊、
(2)二组写日出:蔚蓝、刹那、歌喉、
(3)三组写:释、毅、锻
3.师生读
4.含义深刻的语句
5.你划出了那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轻声读课文,试用“‖”给课文分段落。
第一段:列宁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四周--欢快地唱了起来):列宁走过了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壮观的景象。
第三段(大约外过了一个小时--结尾):看完日出列宁仍然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2.文章的思路:
去看日出 决定走小路
看完日出 仍然走小路
顺利返回 说明再次走小路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1.细读
一、二部分,写事情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边读边划出四要素。
2.理解直接对话写法:两个人的对话,谁问谁答很清楚,可以不必提示,这样是问答之间连接紧密。
3.练习读对话,结合指导朗读。
(1)巴果茨基回答时的犹豫
(2)列宁的平静、果断
4.从哪看出小路的险?列宁第一次走,他害怕吗?从那些地方看出来?
交流讨论,自由读课文。
5.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同学们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读、议课文内容
1.质疑引趣。
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哪句话是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请你拿出笔,用“—”把它画出来。
2.引导学生感受小路的险。
(1)请同学们读出画好的句子。
(2)出示教学软件,请同学们观察小路 小路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要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呢?
(4)学生自由练习,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拨。
3.过渡。
从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那么从巴果茨基的哪些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小路的险呢?
4.引导学生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1)引导学生画出巴果茨基的话。
(2)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练读哪一句,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3)学生练读,交流,老师点拨。
5.引导学生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中体会小路的险。
(1)画句子。
(2)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
(3)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学生的表演,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4)引导学生从句中谈体会。
6.让学生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
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走了这条危险的小路,赶在日出之前来到了山顶,现在就让我们和列宁、巴果茨基一起去领略一下山顶的美丽景色。(播放山顶的美景)
7.激疑引探,深入体悟。
领略了山上的美景后他们开始往回走,走的还是那条小路,这第一次走和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二次走小路的图片)
8.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体会列宁坚强的革命意志。
(1)你怎么知道列宁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请你用列宁自己的话来回答。
(2)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
(3)列宁第二次走小路与第一次走有什么不同?
先指名读出列宁第二次走小路的有关句子;再投影插图,指导观察,抓住“毅然决然”与第一次“有点儿害怕”进行比较;最后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次走小路的句子。
(4)列宁为什么说“这次野游非常有趣”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加以体会:一是看到了壮丽的日出;一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让学生用一组关联词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进行说话训练。
9.小结:从列宁两次走小路的不同的心态,我们明白了列宁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呢?(时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三、总结
1.通读全文
2.这节课我们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体会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之中我们更体会到了小路的险,那么,就在这险情、险景、险境中。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伟大品格。
四、质疑
1.引导学生质疑。
2.教师质疑(依情况而定)。
五、 课堂练习
1.摘录好词佳句。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登山
巴果茨基 峭壁 深渊 险
背 贴 站 立
列 宁 扭 转 定 神 锻炼意志
移 动 移 步
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