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华贵宋锦出“深闺”》阅读附答案

《华贵宋锦出“深闺”》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2025-01-21

华贵宋锦出“深闺”

北京APEC已经圆满落幕,作为亮点之一,各经济体领导人和代表拍摄“全家福”时所穿的特色中式服装引起了广泛关注。男领导人服装的主要面料——宋锦,也走上国际舞台,令世人瞩目。

  宋锦历史悠久,由于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称为中国“锦绣之冠”,因产地主要在苏州一带,故又称“苏州宋锦”。 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

宋锦的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几何网架构成的,有龟背、四达晕、六达晕、八达晕、天华纹、方棋格子等纹路及以圆形交切组成的球路纹和以圆形交叠组成的盘绦纹等。其造型繁复多变,构图纤巧秀美,色彩古朴典雅,与唐锦讲究雍容华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根据其结构、工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宋锦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用途各有侧重。重锦或细锦的匹料,是宋锦中功能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可用作书画装裱、经卷裱封、幔帐、被面、垫面以及衣料等。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染色需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草木染,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到了宋代,尤其是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宋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最鼎盛的时期。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制作技艺几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成立宋锦生产合作社,使苏州宋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6年后,宋锦产量曾有所恢复,但产量不大。1990年前后市场发生急剧变化,织锦厂在企业体制改革中逐步陷于困难局面,经济效益下降,难以维持。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成本加大,产量日趋下降。主要生产宋锦的苏州织锦厂,先是转产其它产品,后企业改制停产,至2004年,企业倒闭。技术档案和资料散失,技术人员都年逾古稀,有的身体欠佳,有的甚至已故,仅剩的两位老艺人已达90多岁,传统宋锦濒临失传。

苏州一直在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钱小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9年,宋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全球。2012年3月,吴江鼎盛公司成功开发出一台可以按照宋锦传统工艺织造的现代织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项发明拓宽了幅宽和花幅,扩大了宋锦的应用领域。目前,宋锦的用途已非常广泛,箱包、家纺、围巾、披肩、领带、睡衣等产品都可制作。据吴建华介绍,宋锦还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

  此次APEC会议期间的展示,让宋锦走向了世界,也为宋锦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

12.选文第3-5段主要介绍了宋锦的 、 、 等内容。

13.选文第6段运用了 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宋锦发展的 过程。

14. APEC组委会按照既要内敛、不奢华,又要包容、大气,能展示领导人气质的标准,最终选定宋锦作为服装面料。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拧究宋锦入选而云锦、蜀锦落选的原因。

材料一:云锦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名云锦。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的重要特征是大量用金(圆金、扁金)做装饰,用色丰富自由,纹饰醒目。

材料二:蜀锦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

答案:

12.(3分)纹样(纹路、纹理)、用途(分类)、工艺(制作)。(每空1分)

13.(2分)时间 兴衰(每空1分)

14.(4分)答题要点: 宋锦色彩艳而不火,图案精致,质地坚柔,明丽古雅(答一点0.5分,共2分) 云锦和蜀锦的色彩过于艳丽,且云锦用料昂贵奢华(或:且云锦色调对比性太强)(答

点击显示
【《华贵宋锦出“深闺”》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02450/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说明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阅读技巧
  • 诗词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