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谈父亲的人文教育
赵世民
1998年10月21日~23日,傅聪在北京连续举行了三场音乐会,10月26日至30日又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大师班。
在傅聪上大师课的几次休息时间,我采访了他。我问傅聪:“《傅雷家书》大陆爱乐人几乎都看过,人们都知道您的家庭有淳厚的文化底蕴,您很早就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输进西洋钢琴曲中,您现在以您父亲当年的年龄回过头来看,您父亲给予您早期的人文教育对您一生有什么意义?”
傅聪说:“这个问题太大,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让我想想。”
过了会儿他说:“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超过我父亲了。我以一个老年人来看我父亲几十年前的东西,我感到仍没过时,有些精神是永恒的。
虽然表面上现在有些人的艺术追求有些变化,就像服装,今天这个款式,明天那个样子,但骨子是没变的。比如,我受我父亲影响最深的就是做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注意,这个文化修养不一定非得和你弹的曲子一一对应。今天弹肖邦你可以用唐诗的意境去解释,明天你弹,也完全可以用古希腊的建筑、雕塑去解释。总而言之,你有了文化修养,你弹琴有一定的品位、追求,至于以什么民族的文化解释,那就是很灵活的了。”
我又问傅聪:“您还记得起您初学音乐的经历吗?您父亲让您学钢琴是有预谋的──想让您成为钢琴家,还是只是让您多一份修养?”
傅聪说:“我父亲留学法国,深受法国的人文主义影响,因此对我们子女也是民主式教育。除了文学音乐,我父亲也很喜欢美术,记得家里有很多美术作品。长期受这种文化熏陶,我也很自然地喜欢美术音乐。我是12岁才开始学钢琴,学了两年又放了,直到17岁,又开始学。这期间都是我的意愿,父亲没有非让我学钢琴或绘画。他有几句名言我到现在仍记得,一句是宁要烂草地,不要漂亮的水泥地。他喜欢生命的自在生长,学钢琴的目的只是为了欣赏音乐。父亲还有一句名言是:与其做一个欺世盗名的艺术家,不如做一个普通的泥瓦匠。
我觉得我父亲这些话还没有过时,我现在年龄越大,体会越深。虽然我开始弹琴没想当钢琴家,只是以音乐为目的。直到17岁以后,我正规学琴,从那时直到现在,我一辈子花的功夫都在怎么表达音乐上。
我觉得要表达好音乐很难,需要一生的积累。因为音乐比任何艺术都直接,人们欣赏它不需要任何辅助手段。而让听众在直接的听觉中把音乐感受到心里去,弹琴的人简单肤浅是很难做到的。”
──摘自:赵世民摄影并撰文的《与大师面对面:世界音乐名家访谈现场乐评》东方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