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例一:
空城计
教例一:
一、课前谈话
教师提问:1、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均知道答案)
2、《三国演义》看过吗?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3、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什么?
生答:《空城计》
4、先打开书看一下,有没有预习?
(问题可以更简洁更明确一些。比如由最生动的情节导入以吸引学生,再引出你认为最了不起的人物,然而由诸葛亮最了不起的事迹,从而引出空城计这个情节。)
二、教师范读
1、学生听读,找出不懂之处。
2、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由于紧张,教师没提示学生思考的范围和角度)
正音:鹤氅chang
纶巾guan
三、定目标
师: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1:诸葛亮很聪明,利用了司马懿的疑心。
生2:军事上知彼知己很重要。
师:因此,我们重点来讨论人——诸葛亮。
学生分组品读、讨论。(时间约为五分钟)
(先看书,再思考,后讨论,这种方法较好,但教师放手太早,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初一学生恐难以自行组织。建议:教师的要求应更加明确,指令要分步骤。另外,讨论的问题教师应事先设计,不能全凭学生自由讨论。课堂允许非预设的成分,但学生的水平教师应有所了解,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应该明确。当学生所提问题过于琐碎或肤浅里,教师有义务把讨论引向深入。失去教师的调控,讨论质量难以保证。例如:诸葛亮的外形、施计过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异同、诸葛亮为什么要冒险使计、空城计能再使一次吗?)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诸葛亮沉着冷静。
生2:他机智、神机妙算
生3:我认为诸葛亮很有威信。(该生神情自信、说话中气十足,显得胸有成竹。只可惜教师没注意到。建议:遇到学生创造性回答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并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生4:他很谨慎。
[学生思路打开了,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但教师却显得有些慌乱,尤其是个别学生表达不清时,他便自己接过话头代学生说了。建议:此时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胆让他们说去。学学崔永元和王志?]
生5:诸葛亮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生6:诸葛亮很冒险,有可能害了己方。
教师: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吸引你?
学生认为“蜂拥”一词用得妙。(由于担心时间不够,语言品味一带而过)
四、批判性认识
教师:鲁迅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你怎么看待呢?
(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也可惜由于临近下课而没有展开讨论。)
教例二: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相关情节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哪些情节与这里相关联?
——失街亭
此时的诸葛亮有多少兵马?
——兵力悬殊。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四、读课文划出有关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
读一读有关句子,看它们是怎样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的?
五、看电视剧片断。想一想: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不会这样拍?你有没有其他想法?
学生观看录像约十五分钟。之后,就剧情和剧中人讨论:
1、片中诸葛亮的神态?
生答:片中是“紧皱眉头”,而文中是“笑容可掬”。
师追问:“笑容可掬”反映他此时心情如何?(答:很有把握)
2、放羊和洒扫有什么共同作用?
3、书中几次提到诸葛亮的“笑”?
三处。
师:你觉得书上写得好还是电视拍得好?讨论一下:
生1:擦汗的动作设计得好。说明诸葛亮自知是险计,后来看敌人中计,如释重负,擦了一把吓出来的冷汗。
师:诸葛亮使空城计是不是铤而走险?请从原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说明理由。
生答: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学生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文本中去,所以此问题答不上来。
师:如果带兵的是司马昭,诸葛亮使不使空城计?他自己知道是险计,为什么还使?
(题目过难,学生泛泛而谈,没答到点子上)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懿刚愎自用、多疑?
生:汝辈岂知
六、作业:
你认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懿又是个什么样的人?众官在这里是否很多余?为什么不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