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站在讲台上,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格言:“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一个连今天的幸福都不曾拥有的孩子,又怎能拥有幸福的明天呢?而我。我们,正是掌握孩子们幸福今天和未来命运的人。
——薛法根
题记:据说佛家悟禅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做人大抵也是一样。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就是薛法根留给我的印象。
了解薛法根的人都说他没有特级教师架子,而不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不像个特级教师。他天然、本色,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的少年得志;他不装腔,不作势,即使在最“卑微”的人面前也不会表现出一丝丝“大人物”的矜持。淳朴、真诚、谦虚,热忱、平易、敦厚,这些东方人最美好的品质,在他身上既集中体现又自然流露。学识和荣誉在他,只增加了一份深厚——他还是他,一个自自然然、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其实深刻的东西都是简单的,就像人们常说的真水无香,又如道家推崇的大音稀声。这种简单其实来自深刻,来自时时意识到“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的这样一种使命感……
一
从认识薛法根到这一次接受采访薛法根的任务,中间经过了7年。
1996年,我为了采访吴江的素质教育曾经到过薛法根的学校。那时他还在教科室工作,同时教着实验班的语文,作文教学(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已经小有名气。记得我们正在会议室,他夹着几本书匆匆走进来,一副刚下课却又把心留在了课堂上的样子。校长为我们作介绍,他似乎笑都没有笑,说是马上还要上课,夹着书又匆匆走了。这一次薛法根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只觉得人很瘦,脸很白,背有点弯……总之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能人的样子。
第二次见到薛法根已是2002年。这一次是为了采访他们学校的一位音乐教师。这时,薛法根已经是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副校长了。和上一次不一样,薛法根挤出时间专门陪同我们,非常主动积极地配合我们的采访。他热情洋溢,谈起学校的成长和别人的成绩滔滔不绝;他像孩子一样开颜大笑,完全不怕露出长得不守规矩的牙齿;他口没遮拦,真挚率直,令人常常联想到赤子……这一次,我们差不多成了朋友。
第三次见面是在邳州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这一次,他应邀前来开设示范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我第一次目睹薛法根在课堂上的风采。老实说,我很惊讶。课堂上的薛法根温文尔雅,既老成持重又自然平易,还不失幽默风趣。我当时就在本子上写下了两个“未料到”:未料到他的板书这么漂亮(我知道薛法根书法很好);未料到他的课上得这么炉火纯青(我听说他的课上得很不错)。他那有些弓的背,在课堂上形成自然前倾的姿势;他那不高的声音、动作幅度不大的手势,正好构成了课堂上的和风细雨。他微微地笑着,露出几颗长得不甚规范的牙,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和力。他的头,和孩子们的头常常靠在一起。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谐,而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在这和谐中进行。这是一堂设计精巧但看不出一丝设计、充满艺术又不见艺术痕迹的课。绝没有公开课常见的花花绿绿和热闹,只有寻常上课的平平常常和朴素;更没有特级教师上示范课的作秀和卖弄,只有眼与眼、心与心、言语和言语的平等的交流……40分钟里,薛法根一直“咬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用心计、花力气、下功夫。40分钟里,孩子们注意力也一直高度集中,但可以看出,他们同时又是快乐的、开放的、自由自在的,就像小苗喝水一样,身心舒展……
我决定接受采访薛法根的任务,尽管此前有关薛法根的报道已经相当多。
薛法根档案(1):
薛法根,男,1968年10月生。1983年初中毕业考取江苏省新苏师范,1986年保送江苏省无锡师范大专班,1988年分配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现改名为盛泽实验小学)。现为盛泽实验小学(原吴江二实小)语文教师、副校长(主持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主要专业特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主要业余爱好:书法、美术。
主要休闲项目:读书。
主要外形特征:弓腰(和学生在一起是那种自然俯身的姿势;走起路来,就像比较着急往前赶的样子)。
主要缺点:唱歌五音不全(他自己不承认)。
座右铭: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
生活信条:简简单单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行为准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为人态度:诚恳、乐观。
最推崇的人物: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
最喜欢的杂志:《读者》。
最喜欢的书:太多(只要对教学研究和实践有启发的)。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物:母亲(从记事起,母亲就是任劳任怨,整天不讲话,只是做)。
成长三步曲:模仿——-借鉴——创新。
目前主攻课题:“组块教学”实验研究。
二
3月5日,我第三次来到薛法根的学校——盛泽实验小学(原名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采访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
按照常规,像他这样一位江苏省名教师、特级教师,身边应该留有丰厚的材料。然而不,他许多东西、特别是一般人认为有用的东西都没有:他上过许多优秀的示范课(其中不少属于“样板课”),早已被各地制成录像。我想调几节出来看一看,对不起,没有。“他们没有给我。”他若无其事地说。那么最近才开的几节课,像《螳螂捕蝉》、《火烧云》、《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有吧(我听说这几节公开课反响很大,体现了他的组块教学设计)?然而,也没有。难道没有录像吗?回答是肯定的。有些课不仅录了像,还被邀请单位刻成光盘正在卖钱。但是,“我没有买。”他说。那就看看专题片吧(我听说有电视台为他做过专题片)。但是,也没有。照片呢?十几年的照片,总该有一些吧。还是没有。他似乎过于大大咧咧,过于不注意积累资料,过于不注重收集成果了。他见我有些失望,连忙安慰我:事情太多,实在顾不上,太忙了……下次我一定跟他们要……
这可怎么办呢?有关薛法根的报道我是收集了一些,但我不能抄别人写过的东西。我只能从现在入手,使用最笨的盯人战术。
我从早到晚跟着他:我看他早上到校第一件事如何打开电脑,搜寻吴江市的行知网站,看有哪些教师又给他贴了些什么东西;我看他如何匆匆忙忙夹着课本赶到三年级教室,高高兴兴给孩子们上阅读课《本来我想先跌的》;我看他接听一个又一个电话,答应或推辞省内外多家单位讲学或上课的邀请;我看他不厌其烦地一件件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一会儿跑到楼上,一会儿跑到楼下;我看他在全校教师会上讲话,号召大家不要浮躁认真读书;我看他主持青年教师班主任沙龙,在灯下和几十个班主任认真地切磋;我还“跟踪”他到家,参观了他的陋室,“饱览”了他的“群书”,和他及夫人神聊到深夜……在好几天的时间里,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半(据说他后来还要看两个小时的书——这是习惯),我看他一刻也没有闲过。“太苦、太累了。”“光想睡觉。”他白着一张脸说。他没有时间睡觉,要做的事情太多。作为主持全校工作的副校长,他必须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作为江苏省名教师、特级教师,他要指导全校(包括吴江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为了不脱离教学岗位,他还在教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智慧贡献给更多的教师和孩子,他在行知网站上开设了薛法根专页,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对上门求教的教案进行评点,与贴了帖子要求对话的同行进行交流(我打开过薛法根网站,发现登录的人非常多)。去外地讲学上课,他只能安排在星期六、星期天。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没有双休日、大礼拜,只有星期六、星期七。我奇怪他好像没有功成名就的感觉,相反总在急急忙忙地赶路。他一如既往地前倾着身子(弓着背),或若有所思、或阳光灿烂地笑着,几乎看不到那背后隐藏的疲惫……
我知道他为什么不注重收集已有成果的原因了,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时时想着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他的眼睛看住的是现在和将来。这样的人不会躺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睡大觉,他也不会成为蜗牛,背负着沉重的过去迈不开步。
薛法根档案(2)
内心独白:
学会了勤奋,你就会拥有教育的智慧;
学会了思考,你就会拥有自己的思想;
学会了宽容,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关爱;
学会了发现,你就会拥有成功的快乐;
学会了微笑。你就会获得开启心扉的钥匙;
学会了珍惜,你就会拥有生命的每一天;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
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
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诠释理想的教育,用自己的生命演绎教育的理想。
科研记录:
1988年~1990年,在中年级实验班开展“视听训练”实验研究;
1991年~1994年,进行“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双轨作文教学研究;
1994年~1995年,着手“落实语言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研究;
1996年~1999 年,确定“顺应儿童言语心理,构建作文训练序列”课题;
1999年~ ,重点从事“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实验研究”;1990年~2000年,主持由学校承担的江苏省“八`。五”重点课题“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研究工作,历任第一、二、三轮实验班语文教师、教科室副主任、主任,分管科研的副校长。10年中,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多篇;组织教师完成了57个子课题的研究。
荣誉称号:
1995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6年,苏州市“十杰”教师。
1998年,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1999年,“江苏省名教师”。
2000年,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2年,“全国模范教师”提名。
三
在“盯人”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要薛法根介绍自己如何如何是难上加难的,他讲的都是别人。他讲庄杏珍,讲李吉林,讲于永正,讲李镇西,讲孙双金……讲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讲自己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一边讲一边感叹:我比不上他们。比不上。差远了。他讲得一点也不做作,是真正的谦虚。直到被逼问到自己为什么能够快速成才(出道10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第二年当选为名教师),他才第一次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自己小时侯并没有想过要当教师。上初二、初三的时候,是跟父亲到舅舅家借的10块钱交的学费,所以初中毕业时决定考师范,因为听说“上师范不要钱”。他说,我这个人读书勤奋,但不怎么聪明,上学的时候成绩也不是最好,对语文也不是最有兴趣——上师范以后喜欢的是书法和美术。“但我的机会好”,中师毕业正赶上无锡师范招收第一届大专生,我很幸运地被保送;在大专学习期间我又幸运地入了党。(其实,薛法根的幸运是有原因的。这个农民的儿子,具有别人身上少有的朴实敦厚的品质。中师3年,他一边勤奋地学习,一边“一直做打杂的事”。别人不愿意当的生活委员,他认认真真做了3年,到后来是“生活委员、劳动委员一人当”,每天早起晚睡为大家服务,中午还在传达室一边练字一边为同学们卖邮票。到大专以后,他仍然如此——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杂事、烦事、包括一切平凡的事,他都愿意不声不响地做。以致学校以为他在这方面有特长,毕业时动员他留在总务处。)
他不知道自己有这些美德,只认为自己的运气不错。他心怀感激地告诉我:是吴江、是盛泽实验小学集体培养了他这个人——老校长姚荣荣,改变并设计了他的人生;现任校长钟金泉,一直是他的坚强后盾;而学校的老教师们,则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他树立了努力工作不求回报的榜样。
他讲姚荣荣的故事。说这个人是吴江市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出门走路,“要跑的。”自己的工作作风便深受姚荣荣影响。为了能让他成长得快一些,姚荣荣不仅安排他主持江苏省“八`。五”重点课题“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研究工作,帮他拜杜殿坤、吴立岗等专家为师,派他经常去上海等地学习、听课,见世面,而且只要有专家来都安排他全程陪同,让他接受熏陶。为了让他专心研究教学,还要学校只安排他负责教科方面的工作,不管行政事务。
他讲钟金泉的故事。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名校长”——自己不求名、不求利,“什么都不要”,只管创造条件放手让你干。其口头禅是:“你们放心干,取得了成绩是你的,出了问题我一个人承担。”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他讲老教师们的故事。说自己一到实验小学就生活在榜样中间——老教师们每天下班都不走,搞教学、搞科研,要校长一遍一遍催——“好走了”。“好走了”!
他特别感激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庄杏珍。称除了母亲之外,“庄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物。”他讲了这样几个故事:
1992年庄老师第一次听我的课。这堂课我至今记得。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当时,我预先做了一些准备——上公开课嘛。谁知老太太一听就跳了起来:你这是在上课吗?上课是不能作假的。做人不能弄虚作假!一瓢冷水浇得我差点晕倒,真恨不得逃走。
1994年4月在吴江上研究课。我精心准备了《可爱的草塘》。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晚上8点钟,庄老师让我把备课的情况说一说。我自以为准备还不错,特别是设计了一个让同学们一边听我读课文一边闭上眼睛想一想草塘可爱的环节,感觉蛮好的,很得意。谁知刚说了两句,庄老师就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呀?草塘可爱是你叫学生想得出来的吗?这是要靠自己反复读课文悟出来的!我吓得不敢说,她又叫我:再说!刚开口说两句,又叫起来……从8点说到11点,全盘否定,推翻重来。心里恨得呀……早知如此,何苦拜她为师呢!但心里清楚,她是对的。11点开始,重新备课,到凌晨4点才结束。8点钟上课,很成功。这篇课文,我至今背得出来,刻骨铭心哪!从此,我知道钻研教材要从学的角度。找到一个新的视角,才能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庄老师说:什么叫做脱胎换骨?你不经历痛苦怎么成长?这话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是对的。我那时经常拿一本教材到庄老师家去,一听就听她讲半天,每讲一次(被痛打一次),就提高一次。1999年之前我上的研究课,都是先过庄老师这一关。
“课品如人品。”这是庄老师常对我讲的一句话。评上特级教师后,她老人家还是盯着我。一次我在苏州实小上课。一名小学生回答问题有些罗嗦。我说,据说热心的人比较爱唠叨,你爱唠叨,肯定是个热心的人……不知庄老师怎么知道了,马上打电话找到我:“你那堂课上得不错哇。”她说。“不过好像有个细节……”,她提到了那句话,“这句话有没有过分的地方?有点油了吧。”末了,她严肃地警告我:要改!记住,课品如人品。
从庄老师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如何钻研教材如何上课,最主要学到了如何做人。庄老师还特别反对有了一点成绩就因循守旧,认为只有不停地否定,才能不断地进步。听我上研究课,如果是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她转身就走,要骂的。我的顶真的态度,就是从那儿学来的。说实话,没有她的严格要求,我身上的好多缺陷很难改掉。所以,现在我指导青年教师,也是盯住不放,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