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
○目标要求
1.了解诗歌这一文学体裁。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知识结构
◎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要求以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思想,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诗歌的特点是:最凝炼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音乐性。诗歌的特点可归纳为:调试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诗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按产生的时代分为:
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
近代诗:律诗
古典诗歌绝句小令
词曲散曲
杂剧套数
现代诗歌新诗
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的诗
除此之外,诗歌还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抒情诗
按表达方式叙事诗
哲理诗
格律诗
按有无格律自由诗
散文诗
民歌
按来源
文人作品
◎新诗的鉴赏与阅读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这是公木先生对新诗特征的调试概括。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中国的新诗诞生后,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代表。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换言之,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诗歌的阅读鉴赏有两个层次:
首先,是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
其次,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3.新诗鉴赏三步曲
(1)品读节奏美
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2)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的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12
【
把情感化为可以古籍的形象符号、情感客观的对应物就是意象。
(3)欣赏主题美
○命题方向
诗歌的考查通常在基础知识部分,包括:
1.文体常识,包括阐述题、排序题、填词题。
2.诗词鉴赏。
3.作家、作品,包括作品类型。
(2000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是不恰当的。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殉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的,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过,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
2.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项的内容是完全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D为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