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

教学分析   2024-12-21

[作者] 王官旺

[内容]

提要 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对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的了解程度关系极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及其能力的培养是以其认知结构为起点的课文教学的提问设计的水平决定的。本文提出了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关键词 课文阅读教学 提问设计 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而形成的。课堂教学的质量意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对教学对象认知结构的了解程度。因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直接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制约作用。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①教学的目的固然是传授新知识,但是新知识只能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扎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是低效的、乃至无效的。因此,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牵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提问设计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而进行的一种思维训练形式。它使得学生个体在围绕教师的提问设计,利用师生语言交流而形成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地纠正、丰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分析。而思维训练是通过教师的提问设计来实现的。虽然如此,但是提问设计是主体对客体的预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状态。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大,学生不易回答,课堂思维气氛不活跃,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有时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学生感到太容易了,因此思维训练的难度不够。由此可见,思维训练的质取决于提问设计的质。

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设计的质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教学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

一、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学习知识本是叫人聪明善辩,叫人能干有为,但如果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心情,那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②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体现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就是使学生已有的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能力得以发展,解决阅读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③因此,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作用。如学习形声字时,应把汉字的表义功能和形声字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分析部首的本义和汉字意义上的源缘关系,再在语境中揣摩其意。如:“他蹒跚地走着。”“蹒跚”是什么意思?即从足部都与脚有关,下文是“走”,怎么走?推断的结论是“一种走路的样子。”然后查词典来证实推断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识词断义,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错别字,同时也是一种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学生这样去解释“柴”;从“木”部,知与树有关,“止”与“脚”有关,“匕”与“刀”有关,联想生活中砍柴的情景,可知,砍柴用刀,上树、折枝用脚,那“柴”就是用来烧饭的短小木头。如果简单地告诉他词的含义,那么当学生步入社会后,总不能总带着一本词典吧?

在课文阅读方面,在提问设计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迁移。试举例如下。

例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交际语言中用词的锤炼。

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在古代外交上,特别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臣子为了维护自家尊严,在外交场合上唇枪舌剑,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也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那么当一个弱国的臣子面对强大的对手,如何才能不失国家的尊严呢?我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廉蔺列传》中的“渑池相会”一节,说说蔺相如语言的精彩之处。

学生甲:“酒宴上,秦王请赵王鼓瑟,表恭实傲,是凌强欺弱。蔺相如当机立断,进请秦王击缶以相娱乐。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进行了不卑不亢的斗争。”

学生乙:“秦使官记载成‘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令赵王鼓瑟’。由‘请’变成‘令’,骄横之气溢于言表。而相如让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秦王为赵王击缶。’‘请’变成‘为’,强调了结果,行为已成事实。而‘令’有遵令、抗令之分,结果不分明。”

教师小结:从以上分析可知,交际场合的语言要有礼有节。寻找对方漏洞,巧妙还击而且用词要准确有力,同时应注借意口语、书面语的微妙差别。今天,在社会生活中,大到国家外交活动如新闻发布会,小到人与人普通交际往来,商贸活动如谈生意、签合同,都应当注重交际语言的锤炼,请同学们留意于这方面的素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从以上例子来看,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应当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真正地把死书激活,把语文阅读能力潜移到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就是在阅读课文时,使学生整体上领悟作者构思全文的思想轨迹,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受和认识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如小说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环境气氛;议论文则是中心论点及与之相联系的分论点和论据等,说明文则是事物的特征等。而局部破读则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文章精要片断的剖析来深化读者对文章的认识。前者回答是写什么的问题,后者则是寻求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答案。二者必须是统一的。整体感知对于局部破读发挥着控制方向、指导进程的决定性作用。离开了整体感知的局部剖析是对文章的肢解,是对文章上下文的联系的割裂,是盲人摸象的翻版,读者无法对作者的感受、情怀、思想的源头、流向和归宿作深层次的了解。同样不去做局部破读的结果也只能是粗知大叶式的阅读。另外,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现在实行五天工作制,教学要求没有降低,原来那种“吃不了,兜着走”的做法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如何把握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示及背景材料的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体会一下本文的主题及作者写作意图。随后,教师通过以下的提问设计来实施教学。

(1)本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准?答:别里科夫。

(2)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故事情节?答: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与柯瓦连科谈话。

(3)结合背景材料,思考一下作者笔下人物别里科夫有些什么性格特点?答:墨守陈规,胆小怕事。

(4)别里科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答:十九世纪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通过以上的提问设计,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了了解。要想进一步欣赏契诃夫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又进行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神态描写的关键词语,刻画人物的灵魂。

(二)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谁为挽着女友散步,男女同骑一辆单车游玩而大惊小怪呢?但是,十九世纪俄国的专制制度下,确有一位别里科夫不这样认为,甚至于神色失常。为什么?请阅读课文,找出在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及与柯瓦连科谈话的三个片断中的神态变化的句子,然后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生归纳如下:

(1)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2)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3)别里科夫脸色苍白。

(4)别里科夫……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学生甲分析(1):

别里科夫脸色发青,是因为没想到曾辖制全城十多年的“套子”而且竟降落在自己头上,问题的严重使他的脸色比乌云还要阴沉。其次,人们无法忍受他的陈规陋习,便刺激他这种胆小怕事的人,漫画起到了戏弄他的目的。再次,也看出他内心很脆弱、虚伪。难道他这个套中人就不担心这乱子会传到上司那里去吗?

学生乙分析(2):

“发白”是生气的表现。别里科夫看见华连卡和他弟弟骑车后,认为不成体统。

他说:“老师尚且如此,学生就自然会用脑袋走路了。”可见他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荒唐可笑的程度。另外,也看到当时专制思想已经有了危机。

学生丙分析(3):

别里科夫妄图再“套”住柯瓦连科,没想到反叫他滚蛋,他气得脸色苍白,一点生气也没有。企图落空后,他脸色由“苍白”变为“恐怖”,说明了他在新生力量面前的惨败。教师、学生总结:别里科夫是一个拼命维护旧习惯专制的一个时代典型,也是一个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是旧时代的殉葬品。他既是可憎的,也是可悲的。

通过以上的提问设计,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从一个人物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去思考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归纳他的思想性格,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何等的匠心独运——一个旧的时代预示着将要结束,但需要的是打碎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这样才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才能避免发生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双重悲剧。

三、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从识字到悟文,既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也是一种知识信息的积累,是一种语言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示范欣赏。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生活中去体验、分析、提炼,进而触发联想,把生活中类似的需要表达出来,就是写作了。从这种意义上讲,阅读是信息输入,写作则是信息输出。因此,把写作看成是阅读的延伸,思维的拓展,是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分析、思考、启迪的良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语文的运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生活,语文即变成空洞的外壳。脱离生活的语文教育不免劳而寡效和枯燥无味,反之,则生动活泼,往往事半功倍。”④这一点足以说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必须统一起来。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如二者的契机呢?如在教初二说明文时,在讲述完关于桥的一组文章后,进行这样的设计。

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智慧的民族。从赵州桥、卢沟桥到南京长江大桥、北京立交桥,我们的人民在桥梁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那么这些杰出的代表作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我把大家的看法总结成一幅对联,上联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利于天下。下联是:造型纷呈,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横批:形神俱备。那么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大桥呢?你能不能模仿一下课文的写法来完成一篇文章呢?在模仿时应注意写些什么呢?同学们一下子就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中去了。他们例举了如柳江铁路大桥、文惠桥、壶西大桥等。有的同学还回答了写桥应注意写到建桥的时间、地点、设计者、结构造型等内容。接着就布置了同学写作文《家乡的一座桥》。可是同学们对桥的设计者和桥的跨度、桥基、桥墩、桥面宽度等有关数据不清楚,于是发动大家及其家长去有关单位了解,然后整理材料,再润色成文。通过这样的设计就把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把同学们积极创作的思维激活了,同时也把课堂的知识充分地运用起来了。

在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基本实现后,又推波助澜进行了第二次提问设计。

(1)桥的功能是什么?

答:方便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2)教师语言板书暗示:方便交通。把渴望到“彼岸”的愿望实现。

(3)请同学们据我的暗示思考一下,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桥”呢?

学生甲:妈妈是一座桥,使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学生乙:老师是一座桥,使我从幼稚走向懂事。

学生丙:学校是一座桥,使我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学生丁:理解是一座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请同学们围绕着你的中心写一篇《关于桥的故事》的文章。

经过类似以上的提问设计的尝试,获得了学生的赞同。他们感到学语文有用,尤其在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方面的知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要想把写作水平提高非理解好课文不可的重要性。叶圣陶老人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⑤

以上的三个原则是从教师和学生主客体的关系上、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处理角度上、课文的示范欣赏与写作关系上具体地谈了课文教学的提问设计对思维训练“质”的提高的重要性、必要性。因此看来,提问设计的科学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陆游有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⑥教师的功夫也就在于对学生的了解上、兴趣上,同时在于教师人格的魅力、知识的渊博、对生活的挚爱。唯如此,才能设计出新颖的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唯如此,才能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把语文当成学习的工具,从而形成一种对生活现象的冷静的观察、哲理的思考以及全身心地追求理想的能力。

点击显示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09671/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