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序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序言的独特写法。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文中对“宽容”的理解。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深意的哲理。
教学难点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涵的哲理,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教具安排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言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宽容〉序言》,要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激烈的故事。
二、简介作家作品
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
他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多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其作品的插图全部出于自己的手笔。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在20年代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也为中国青年所喜爱。
著名作品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此书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序言
序言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这篇序言写法奇特。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
四、述故事情节
问: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现在我想先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回顾一下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五、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
1、故事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尊崇古老的律法,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可以任意决定他人生死,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顽固、虚伪,仇视一切革新,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而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最终遭到人们谴责。
=》象征旧事物、旧律法,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2)问:文中的漫游者原本也只是普通村民,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任凭“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过着所谓的“幸福生活”,可是后来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改变,他遭到了什么样的境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由你来为漫游者立个碑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漫游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象征新思想、新事物。
(3)在鲁迅先生笔下,经常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么一类人,在这个故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群体呢(——村民们),他们有什么特点?
村民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从愚昧、无知走向悔悟、寻求幸福。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明确: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
展开: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纵观中国历史,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问:为什么在“将来”后面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呢?(“希望”显然只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福和心愿),这就让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事”为什么过去发生了、现在发生了,将来还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不仅会造成先驱者的悲剧,还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A、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B、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都是告诉我们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我们要彼此宽容。)
六、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1、问: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先生强调对外来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明确:(1)、提倡宽容质疑;
(2)、反对禁锢压制;
(3)、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和闭塞;
(4)、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但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要勇于创新(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创新需要勇气和自信);
……
2、辨证地理解“宽容”
穿过那无知的山谷,趟过那缓缓流动着的小溪,房龙先生以这样一个广泛的意义上的“宽容”一词简明涵括了我们常说的自由、民主、理性,《宽容》的另一种版本的名字就叫《人的解放》。房龙强调说,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他让我们看到,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么进步(可以美攻打伊拉克为例适当展开);所以如今的我们依然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反对恐怖,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
于是我们倡导宽容。可是,我们要一味地宽容吗,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宽容》。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宽容与不宽容是同时存在的。
试问:在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不宽容的原因呢?
首先,在遥远的古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注定了人们要有“不宽容”的精神,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类要生存。
纵观中国历史,在朝代的更替中,对旧制度的冲击决不能抱以宽容的态度。饥饿导致革命,这个过程中必然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康梁维新到辛亥革命,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历史证明:积极的革新、革命,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现实的不宽容。
我们再将目光转到现在。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七、课堂小结
最后,我想以我们的同乡林则徐的诗句做为这堂课的小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八、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采用的文学形式也很特别,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历史事件或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和写作)写写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写作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