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语文课程述略
一、英美课程:走向强化,趋向统一
英国在20世纪前期设置了三类中学:文法中学、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只有文法中学要为升入大学打基础,才设置语文课程,其他两类中学仅有英语而已。后来,英国将三种中学合并为综合中学,中学语文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学制系统复杂,各校课程设置自行其事,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直到1988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改革法,才规定了一些国立中小学的语文课程:1.英语所属的核心课程,2.基础课程,3.古典文学所属的附加课程。在所有的课程中,还明确规定英语为义务教育期间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英国语文的内容包括古代文化遗产、当代世界文化与听说读写训练。为保证课程质量,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十种水平,将英语分成十种程度。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发出“回到基础学科”的呼声,在小学阶段加强读、写、算的基础技能训练,将语文与数学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此之前,由于受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与布鲁纳学科结构论的影响,基本不设置语文课程。1983年10月美国课程改革委员会提出“学科群”的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学科群的第二类是通讯学科,共修8个学分,语文就是其中的“必修”学科,占6个学分。1989年美国总统与各州州长制定十年期间的六点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时具有足够的语文能力。语文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其课程设置各州自行其事。直到1991年美国才第一次提出开发语文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不过,到现在美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美国语文的内容包括阅读和英语两科。阅读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主要是学习文字、词汇、语法、篇章、修辞、标点等语言知识和听说写作等技能。
二、日本课程:走“美国”之路
日本在二战前提出“以国语培养国心”的军国主义语文教育,二战后日本为美国占领,语文课程一直受到美国的影响。开始是效法杜威的实用主义,强调学生应具有对实际生活有用的读书能力,只注重掌握学习具体的语言经验,而忽视了系统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培养。五六十年代由于受美国以“学科知识”与“学科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对语文不甚重视。
70年代,受美国“回到基础”强化语言教育的影响,在《改善的基本方针》中对中小学国语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育内容在精选基本事项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明确语言教育的立场,以求表达能力的提高。”新大纲将语文的结构分为“语言事项”和“表达及理解”两个领域。前者是讲授语言规律和法则,后者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交际能力。80年代,在美国“选修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科目(“国语1”)和选修科目(“国语2”、“现代语”、“现代文”、“国语表达”、“古典1”、“古典2”、“古典讲读”)。
三、法国课程:一直重视母语教育
法国对语文教育一直都是很重视的。无论1969年的三分制课程还是1985年的分科课程,都把法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法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提出要流利地阅读并能正确地理解,能掌握简单的并写规则,懂得并使用最基本的语法规则,学会正确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初中的法语课程,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强调阅读中的分析理解。高中一年级把法语作为第一门必修课,每周五课时。高中语文教育要求使学生能够准确而自如地运用法语,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教育。
四、前苏联课程:俄语为主的多民族母语教育
前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俄语是其通用语言。各加盟共和国的教学计划,除规定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学外,还规定了学习俄语与俄罗斯文学。
30年代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前苏联“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提出:语言知识与读写技巧都十分重要,要求中小学生能独立完成有关书面练习和语法分析。从二战后到50年代,要求低年级打好语文基础,高年级侧重提高文学水平。70年代后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语言技巧”、“修辞学”、“词汇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